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听医生韩宝惠讲背后的故事:早筛早诊,把不治之症变为“慢病”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韩宝惠
肺癌,人们闻之色变,对呼吸科医生来说,回望几十年来这一路走过的诊治历程,却是感慨万千。
1982年,刚参加工作时,跟着老师开始开展肺癌诊治工作,当时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仅有一些最基本的化疗药物。更令人揪心的是,那时收治的肺癌患者大多已属于中晚期,最后等到的结局往往也是“人财两空”。
目睹患者和家庭的痛苦,对医生来说,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激励,这会激励着你全力投入研究,琢磨新的治疗方法,想办法为患者争取生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延长,在肺癌诊治领域,更是如此——患者的生命从以天计算,到以年计算,这离不开一代代医学前辈的努力和医学科技的进步。如今,活过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多年的患者不在少数。医生手里的“治疗武器”也越来越多,除了手术、化疗、放疗,还出现了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新手段。
2018年,经国家医保谈判,17种抗癌药纳入国家医保,17种药物平均降价56.7%。这里面不止有进口药,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原研抗肺癌药物“安罗替尼”位列其中。作为该药物临床研究的领衔医学专家,让我倍感振奋的不止是这个药的研究结果,更是国家为这类创新药审批开辟的绿色通道。安罗替尼上市不到半年即纳入医保目录,降价幅度达45%,这意味着更多患者吃得起、吃得上“救命药”。
当然,任由肺癌发展至治疗阶段总是“下策”,早筛早诊不该只是一句空话。肺癌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排位列第一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国家,近30年发病率上升超过400%,肺癌的防治刻不容缓。临床数据显示,早期肺癌(I期)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却只有15%左右。要实现肺癌慢病化,“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高效规范的早期筛查是唯一有效途径。
上海市胸科医院将慢性病防治、医联体建设和肺癌早诊早治相结合,于2013年与徐汇区卫生健康委联合,率先在国内开展“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
到今年8月,前后两轮、历时六年的筛查工作圆满结束,项目共调研社区居民3万余人,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高危人群8000余人。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于早期肺癌的检出率高达94.1%,比传统检查方式高出70%以上。根据最新一轮筛查数据显示,在所有经过低剂量螺旋CT检查的人群中,发现肺部结节的人群占筛查总人数的11.1%,而其中,经医生诊断为高度疑似肺癌早期患者的仅占筛查总人数的1.83%。这些结果与国际权威同类筛查项目结果基本一致。
目前,这些高度疑似患者中已有52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均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早期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100%。 横跨数年的“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提示我们,通过运用人工智能软件,并联合家庭医生构建分级诊疗的良好模式,有望实现肺癌“慢病化”,为我国肺癌诊治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韩宝惠口述,记者唐闻佳整理)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