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五年赶考:从门口仅停泊七八辆车,到如今车水马龙……
从门口停泊七八辆车,到如今的车水马龙,我国知名泌尿外科专家、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黄翼然教授以此形象说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五年“赶考”的历程。
作为上海医改乃至全国医改的一块试验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自2014年开业就备受业界关注。2019年,这家新医院开业满五年,运营情况到底如何?记者从院方获悉,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营收已突破3亿,几乎翻了开业时的10倍。
当然,这背后更大的看点在于:问路中国的社会办医未来。
平台型医院,寻找学科合伙人
“按三甲医院规格建设,学科、科室设置等全部对标三甲医院,这类医院的‘对照组’一定是三甲医院。”黄翼然教授坦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初期也有过类似考量,重金力邀各大学科的医学专家,让内外妇儿各大学科快速建立起来。
效果如何?这里是打一个问号的。
“医学学科的建设是需要时间的,这里我们要尊重医学发展的规律,放眼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顶尖的医学学科可能需要几代人薪火接力,才能达到或接近辉煌的高度,不是引进一两个大教授就能在短期内实现的结果。”黄翼然教授向记者分析。
基于这点认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从自建学科的构想转向寻求“学科合伙人”,以引入医生集团与多点执业医生,作为学科建设的创新实验。
据此,打造“平台型医院”的定位予以确立。如此一来,不仅大大节省了成本,解决了人才难题,也在国内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医疗合作体系。
这在国际上并不鲜见。黄翼然教授谈到,瑞士、美国等地已有大量成功实践。比如苏黎世的Hirslanden医疗集团,只设普内科、急诊科、影像科等公共科室,其他科室都是在公立医院做到教授级别医师组成的医生集团独立运营,医院提供各类服务,医院运营很好。
医生集团主导的学科建设实验体系效果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已初显: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肿瘤科、康复科、全科等科室已建起,整体运营情况走势良好。
政策“给力”,医生自由执业盘活资源
黄翼然教授认为,对一家新医院来说,寻找好的学科合伙人,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以此达到与医生集团资源共享的双赢目标。
谈及运营贡献比,他直言,主要贡献就来自合作的数十家医生集团(团队),上千名多点执业的医生。
他同时强调,这一切离不开好政策“给力”。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的一系列政策出炉,让越来越多的优秀医生创建医生集团。
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000多个医生集团,业内分析随着政策“利好”持续释放,未来医生集团数量还会上升,大咖专家的带动效应也将持续扩大,为促进医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办医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作为最早在SIMC多点执业的公立医院专家,到如今担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院长,多重身份的转换和经验让黄翼然对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有独到的观察。他分析,社会办医机构要可持续发展,还是要做好“差异化”这篇文章,做有别于公立医院的事。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透露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独特文化基因
“比如,作为平台型医院,要有服务意识,在科室管理方面,医院配备多位医疗秘书服务于医生,强调医生人才要用到刀刃上主要是看病、做手术,不能让他们分心、做太多杂事,团队协作才能高效持久。”黄翼然形象地说,“就像机场为各大航空公司的飞机安心备降,要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和保障,让医生放心飞行。”
服务还体现在对患者层面。他分析,以外科为例,公立医院主要注重手术,这是治疗手段核心部分,但并非全部,而大三甲公立医院资源太稀缺,患者术后尽快出院是常态,包括术后拆线、伤口恢复等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市场化的医疗服务恰可以解决这部分需求,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
做好“国际”二字文章,转化医学项目将落地
随着医改推进,未来将会有大批医生走向市场,对此,黄翼然认为,无论多点、自由执业还是创业,医疗行业是与人相关的,核心是治病救人,永远要以病人为中心,保证质量是关键,适应患者需求才能有好的发展。
谈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未来发展,黄翼然直言下一步要在“国际”上做好文章。
“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设备等要跟上国际的水准,让更多国际前沿、先进的治疗方案、技术、临床研究项目等率先在这里落地。”黄翼然称,围绕重大疑难病种的转化医学项目将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落地。
地处张江科学城,感受着医保发挥的“叠加”优势,走出初创期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走出正在谋求更大的发展。
作者:唐闻佳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