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学法研究“大合唱”的时代
■易谷
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因素很多,比如智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以及情商等。面对具体的学生,因为智商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优化的空间有限,而态度的三个支撑分别是情感、认知和行为,所以人们学法研究的焦点多侧重学习方法、学习认知和学习情感。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哲学假设以及不同程度的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学科素养,对学习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合自身的教育和学习经验,在学法研究领域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方法论和不同的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法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 优化行动,优化学习
学法指导的焦点在学生可见的行为,默认的假设是“重复同样的行为,产生同样的结果。”
最朴素的是经验论,“我的经验,可以复制”。
一位老师(或家长)如果早年曾经通过背诵英语课文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很容易将这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他的学生(或孩子)。很多学校流行的错题本,以及市面上流行的状元笔记,都是经验论的产物。
经验论的风险,就是人们很容易被学习副现象遮住了学习的因果关联。错题本,是优秀学生反思的形式或产物,复盘和反思才是他学业进步的根本。记录了厚厚的错题本,缺乏复盘与反思,多数只是浪费笔墨和纸张;背了无数篇英文课文,不识其间的英式思维结构和句法,又缺乏迁移训练,多数也只是收获肌肉记忆而已。
专注可见的行为,试图以连锁塑造的方式成就一切学习,最根本的问题是将学生当作马戏团的猴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学法指导的效果,更多看学生的运气,命好,就有效,命不好,就无效。
2 优化认知,优化学习
学法指导的焦点在学生可见的思维,默认的假设是“认知决定行为”。
最常用的技术是元认知的策略,“改变认知,改变结果”。
如果说认知是我们对事物的预测和解释,那么元认知就是对这个认知过程的觉察、反省和调控。从这个意义讲,元认知就是为改变认知而生的。
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借助元认知可以优化他的学习计划;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借助元认知可以调节他的学习目标;如果一个学生数学知识都掌握了,就是不大会解题,借助元认知可以优化他的解题策略。
实践证明,元认知在优化学生学习策略、自我管理以及学习信念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实施方便,借助对话、内省和认知检定就可以完成。
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指导,影响元认知策略执行的主要障碍是“知识的诅咒”。人们学会一种知识后,往往忘了自己是怎么学会的,或者说失去了从元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初始学习过程的机会。很多人,自己很精通,但很难教会别人,就是受制于“知识的诅咒”,嘴上说“我就是这么学的”,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元认知的干预成效并不是缘于“认知决定行为”,而是源自意识的觉醒。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因此,基于元认知的内省诚如借助照片来还原摄影师的成长史,多数是一种错觉。幸运的是,这种“改变认知,改变结果”的主观努力,无意间触发了意识的觉醒。
3 优化大脑,优化学习
学法指导的焦点在大脑的功能,默认的假设是“思考是大脑的产物”。
这种假设认为,无论行为还是认知,都是神经元活动的产物。从还原论的角度,这种方法似乎更接近本质,也更有诱惑力。
脑功能和学习的关联,是一门严肃的学问,目前最前沿的学科就是教育神经科学。作为基础研究,教育神经科学有利于帮助我们清楚认知在物质基础层面的神经过程,以及神经回路与学习的关联,这些基础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美国Kurt.W.Fisher以及阿根廷的Mariano Sigman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
但基础研究的成果,离学生的具体学法指导,横亘着一道鸿沟。就算我们清楚学生证明一道几何题的神经回路,但绝不可能我们一旦激活相应的神经回路就会突现几何题的证明方法。神经回路仅仅是学习发生的物质条件和中介过程,但神经回路本身并非学习发生的充分条件。
美国的DonA.Blackerby另辟蹊径,通过优化学生视觉表象系统,即引导和帮助学生稳定和清晰脑海中知识相关的画面,解决了很多学生粗心和阅读困难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没有涉及微观神经元活动扫描及神经回路的激活,但优化了大脑功能在宏观层面的表现。目前,国内有研究团队借鉴了这种做法,并发展了空间表征和镜像活化等技术,在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学法指导中做了整合,在国内不少学校推广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效。
试图从脑功能的角度,寻找学习的满足条件,本身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脑功能完成的是神经网络或者回路的联结,而学习发生的是具有突现属性的信息联结与整合(意大利Giulio Tononi),神经元活动只是它的中介过程。
4 优化映射,优化学习
学法指导的焦点是学生对存在的映射,默认的假设是“认识是映射的产物”。
同样一个红苹果,有人闻到果香,有人看到成熟,有人读到平安,还有人想到牛顿,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映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依赖的是对存在的映射,我们认识到的现实是依赖映射的现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剩下的是什么呢?契合存在的映射(map)。
这种假设重新定义了学习,学习不是“预习、听讲、笔记、复习、练习”的流程,不是服从某种认知软件指挥的从信息感知到信息加工的过程,也不是某一神经回路活化的产物。学习是优化映射并引发精神圈升级的具有复杂属性的自组织过程。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一定不是记住一个结论,而是更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并引发更有价值的生命活动。
基于映射优化的学法指导,兼顾学习的整体性和自组织属性,其核心的方法是映射塑造、自组织回路锻造以及心略优化。
一位学生写作不好,首先借助映射塑造从文化、模型、情感等维度优化他的映射,这样他就能从普通的材料或事件中映射出富有诗意的“文学真”;然后依赖空间表征,锻造他的结构意识;最后辅以一定的写作策略训练,达到提升该生写作水平的效果。
优化映射的方法,相对于优化行动,尊重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精神圈;相对于优化认知,超越了认知驾驭躯体的错觉;而相对于优化大脑,又突破了大脑决定论。虽然,目前国内外涉足这个领域的人寥若晨星,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的前景和方向值得期待。
这是一个学法研究大合唱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任何一种学法研究成果,都是人类共同记忆的一种延伸。不存在最好的学法,人们共同寻求的是一种普适性更强的理论与方法,以助更多的学习者自助。
(作者为资深学法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