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卫生健康系统里,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与报共同推出“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来稿众多,本报选登优秀作品刊发,希望这些共和国名医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成为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生活在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已经很少能见到疟疾患者了,即使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不例外。然而我自己有过的两次难忘经历既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也因特殊的贡献而获得了一些荣誉。
2000年11月,我应国家的安排,到远在西非的,位于赤道之下的某个岛国担任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考虑到不时之需,出国前专门购买了几盒国内并不常用但却已是很受重视的源于传统中药青蒿的抗疟疾新药——青蒿琥酯(青蒿素)。在那里,切实发现当地是疟疾的高发地:人们对于疟疾司空见惯,许多稍微寒战与轻度发热的病人其实就是疟原虫在侵咬着病人的机体,攻击着人体的免疫系统。
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以及那种疾病太普通了,太常见了,以至于大多数患者也就是那么静静地卧几天,等待着上帝决定他们下一步的命运。也就是在那里,我用自己所带的药物青蒿琥酯,治疗了一些有可能是疟疾的“发热”,为当地人民的健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良好形象作出了一点贡献。2001年11月,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回国后,我成为外交部、卫生部和商务部三个部委联合评选的“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
与疟疾的不解之缘还并不因为回国而终结,另一次机缘又使自己识别并救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那是2007年10月,一场特殊的国际赛事在上海江湾体育馆举行,即“2007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因为及时发现了一例运动员的“恶性疟疾”并进而由专家联合拯救了他的生命而获得“上海市特奥会先进个人”。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2007年10月11日上午9:00左右,我科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他是一位来自圭亚那的上海特奥会参赛选手,因为发热几天不退而被带到当时位于我们医院的特奥会保障病房进行诊疗(就在我科二楼)。
我简单地询问了病史,并初步问候了病人后,初步印象他可能患了malaria(疟疾)。考虑到我们大上海很少有这种病人,为慎重起见,我亲自联系我院检验中心,请他们直接派有疟原虫诊断经验的检验师马上来病床边采集指末血,并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没有活动的“疟原虫”。之后又将他的病情和我的想法向医院分管部门汇报,随后呼吸内科主任罗艳蓉,医务科主任程峰涛等先后来会诊与看望。
血液标本带回实验室后,不久即传来消息说:考虑是疟疾,但是要向上一级检测机构申请复核才能正式报告(这是我国对所有传染病的法律规定)。
再过几个小时,又从上级检测机构传来消息:这个病人不仅仅是疟疾,而且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脑型疟(也叫恶性疟)!这种病例在国内很少发现,就是在疟疾高发区,死亡率也在85%以上。
至此,对这个病人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院领导,区领导和市相关领导均动员了:不能让特奥会运动员出事啊---这是国际盛事,要注意国际影响啊!有关部门要求将此病人立即转至本市传染病诊疗条件最好的,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市疾控中心隔离治疗,由内科主任亲自护送。
再过十几天,当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已告别难忘的上海之后,他也搭上了回国的班机。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非常高兴和释然。他也许不会想到,若不是此生难得的一次来中国的参赛,这种死亡率极高的恶性疟也许就会夺去他年轻的生命;他更应该庆幸,是我们的医疗专家和政府机构的联合重视,才使得他的原本偶发的致命疾病没有被漏诊,及时发现后得到科学治疗并进而痊愈。
也许他会在心里说上那么几句:“木义多棒,舍那”(中国真好),“啊莫敌,舍那”(中国,我爱你)!
作者:梁兴伦(杨浦区中心医院老年医学二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