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著名病毒学家闻玉梅院士联合学界“大咖”,为大众科普,改变医学教育从现在开始
医学与健康教育不仅事关医学生的培养,也事关全民科学素养,甚至会影响医患关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闻玉梅牵头联合的一支“超豪华”医学科普师资团队,计划于近期推出“医学与健康大课堂”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不仅面向医学院学生,还将面向公众开放。
闻玉梅希望,系列课程的推出,能进一步丰富现有医学课程体系,让医学生在学习前沿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接地气,将课堂知识有效服务于人民健康。她说:“时至今日,医学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单靠课堂早已不够,学习应该无处不在。我们录制这些课程,希冀推动医学教育的创新,同时在越来越强调医学人文关怀的今天,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告诉他们,做研究的同时也要做科普。”
▲闻玉梅院士
从即将推出的首批课程内容来看,主讲人团队云集了各领域的院士和学科带头人,阵容堪称豪华。比如,“免疫与健康”“病毒的阴与阳”系列由从事免疫和病毒学研究的闻玉梅亲自领衔,授课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田志刚,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苏冰等;“保护大脑”系列的主讲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周良辅,以及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等;“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系列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领衔……
由健康科普起步,探索医学教学改革
为何要推出“医学与健康大课堂”系列课程?85岁的闻玉梅将其定义为突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限制的一次全新尝试。
今年初,针对时下健康养生伪科学盛行的现象,她向同行倡议,是不是能将平时为医学生授课的内容“改造”得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以便向各学科的年轻学生进行科普。没想到,她的提议受到同行的一致赞同。
几次讨论之后,这些医学教育界的学者们并不满足于仅仅是科普,他们希望能够创新医学课堂。毕竟,21世纪的医学教学,其内涵已拓宽到人文、法学、经济学、伦理学、数学(大数据)、信息学等领域。
负责协调此次课程的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赵超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就曾表示,“教材有一半是错的,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哪一半是错误的。”当下,医学知识快速更新,临床技术突飞猛进。对于五到八年学制的医学生来说,课堂无法完全承载如此迅速的知识更新与迭代。
华东医院教授俞卓伟等人也是这一课程的积极推动者。在他看来,随着医学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医学与健康的融合整合,大众对于医学的期望值日渐提升,医者与患者、大众的沟通方式亟需求变。如何用“亲近”的方式讲授医学科学,使年轻学生受惠于新形势和新内容,这是当下医学教育改革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于是,“医学与健康大课堂”系列课程应运而生。为了这一系列课程,学者们已经准备了近一年。他们将医学教育及临床实践中的专业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并录制下来,通过网络在线课堂向全国的医学院、大学乃至普通大众开放。而每位学者身后都有一支教学团队,作为网络教学的后续支持。
此前,闻玉梅已经尝试过新课程的开设与传播。七年前,她因忧虑医患矛盾,联手复旦大学的文、理、医及管理等各学科的大牌教授,并引入网络教育企业,在智慧树平台上开设“人文与医学”网络共享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之一,至今,它已被全国460多所高校的15万名学生选修并获得学分,超过35万名学生从中获益。
跳出大学课堂,解答患者疑问
“医学知识不应只在课堂传播,更需走向社会。”刚刚参与录制“免疫与健康”系列课程的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很有感触。为了这堂40分钟的课,他特意重新备课,虽然授课内容他在医学院的课堂上已经讲过多次,但这次,为了兼顾课程的专业与通俗,他又将讲义和PPT修改了好几次。
从事免疫疾病研究的邹和建在临床上总会遇到病人的许多疑问,比如,身体免疫系统如果出了问题,是不是因为免疫功能太差?如何通过“进补”来提高免疫功能?邹和建说,其实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功能紊乱造成的,想靠“进补”提高免疫功能只会雪上加霜;相反,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疗时都必须抑制免疫。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都会在课程中一一回应和解答。”邹和建说,这门课既面向社会又面向同行,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医学院,很多医生也需要继续教育。同时,病人如若问起相关问题,可以直接从课程中找答案,不再需要上网搜索,避免了不必要的误导,更有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
眼下,年过七旬的俞卓伟已经开始为明年初的课程录制做准备了。作为七年前“医学与人文课程”的授课成员,上一次他讲授的是“老年健康与人文关怀”。得知自己的课程已经在全国400多所高校的几十万名学生中播放,俞卓伟很是欣慰。
此次他参与讲授的是“心脏康复”专题。和他一起授课的,除了中科院院士葛均波等上海医学界的知名学者之外,还有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等。
俞卓伟坦言,虽然上海的临床医学和医学研究总体在全国相对靠前,但各地的医学教育和研究各有所长,这样的课程设置打破了地域限制,也打破了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间的壁垒。从80多岁的学界泰斗到40岁出头的学科骨干,这支超豪华的授课团队有着敏锐的科研嗅觉,在联袂科普的同时,也可通过前沿话题的交流,各自取长补短。
作者:姜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