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著名病毒学家闻玉梅院士联合学界“大咖”,为大众科普,改变医学教育从现在开始

2019-10-23信息快讯网

医学与健康教育不仅事关医学生的培养,也事关全民科学素养,甚至会影响医患关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闻玉梅牵头联合的一支“超豪华”医学科普师资团队,计划于近期推出“医学与健康大课堂”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不仅面向医学院学生,还将面向公众开放。

闻玉梅希望,系列课程的推出,能进一步丰富现有医学课程体系,让医学生在学习前沿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接地气,将课堂知识有效服务于人民健康。她说:“时至今日,医学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单靠课堂早已不够,学习应该无处不在。我们录制这些课程,希冀推动医学教育的创新,同时在越来越强调医学人文关怀的今天,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告诉他们,做研究的同时也要做科普。”

视频 | 著名病毒学家闻玉梅院士联合学界“大咖”,为大众科普,改变医学教育从现在开始-信息快讯网

▲闻玉梅院士

从即将推出的首批课程内容来看,主讲人团队云集了各领域的院士和学科带头人,阵容堪称豪华。比如,“免疫与健康”“病毒的阴与阳”系列由从事免疫和病毒学研究的闻玉梅亲自领衔,授课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田志刚,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苏冰等;“保护大脑”系列的主讲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周良辅,以及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等;“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系列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领衔……

由健康科普起步,探索医学教学改革

为何要推出“医学与健康大课堂”系列课程?85岁的闻玉梅将其定义为突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限制的一次全新尝试。

今年初,针对时下健康养生伪科学盛行的现象,她向同行倡议,是不是能将平时为医学生授课的内容“改造”得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以便向各学科的年轻学生进行科普。没想到,她的提议受到同行的一致赞同。

视频 | 著名病毒学家闻玉梅院士联合学界“大咖”,为大众科普,改变医学教育从现在开始-信息快讯网

几次讨论之后,这些医学教育界的学者们并不满足于仅仅是科普,他们希望能够创新医学课堂。毕竟,21世纪的医学教学,其内涵已拓宽到人文、法学、经济学、伦理学、数学(大数据)、信息学等领域。

负责协调此次课程的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赵超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就曾表示,“教材有一半是错的,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哪一半是错误的。”当下,医学知识快速更新,临床技术突飞猛进。对于五到八年学制的医学生来说,课堂无法完全承载如此迅速的知识更新与迭代。

华东医院教授俞卓伟等人也是这一课程的积极推动者。在他看来,随着医学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医学与健康的融合整合,大众对于医学的期望值日渐提升,医者与患者、大众的沟通方式亟需求变。如何用“亲近”的方式讲授医学科学,使年轻学生受惠于新形势和新内容,这是当下医学教育改革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于是,“医学与健康大课堂”系列课程应运而生。为了这一系列课程,学者们已经准备了近一年。他们将医学教育及临床实践中的专业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并录制下来,通过网络在线课堂向全国的医学院、大学乃至普通大众开放。而每位学者身后都有一支教学团队,作为网络教学的后续支持。

此前,闻玉梅已经尝试过新课程的开设与传播。七年前,她因忧虑医患矛盾,联手复旦大学的文、理、医及管理等各学科的大牌教授,并引入网络教育企业,在智慧树平台上开设“人文与医学”网络共享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之一,至今,它已被全国460多所高校的15万名学生选修并获得学分,超过35万名学生从中获益。

跳出大学课堂,解答患者疑问

“医学知识不应只在课堂传播,更需走向社会。”刚刚参与录制“免疫与健康”系列课程的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很有感触。为了这堂40分钟的课,他特意重新备课,虽然授课内容他在医学院的课堂上已经讲过多次,但这次,为了兼顾课程的专业与通俗,他又将讲义和PPT修改了好几次。

从事免疫疾病研究的邹和建在临床上总会遇到病人的许多疑问,比如,身体免疫系统如果出了问题,是不是因为免疫功能太差?如何通过“进补”来提高免疫功能?邹和建说,其实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功能紊乱造成的,想靠“进补”提高免疫功能只会雪上加霜;相反,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疗时都必须抑制免疫。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都会在课程中一一回应和解答。”邹和建说,这门课既面向社会又面向同行,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医学院,很多医生也需要继续教育。同时,病人如若问起相关问题,可以直接从课程中找答案,不再需要上网搜索,避免了不必要的误导,更有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

眼下,年过七旬的俞卓伟已经开始为明年初的课程录制做准备了。作为七年前“医学与人文课程”的授课成员,上一次他讲授的是“老年健康与人文关怀”。得知自己的课程已经在全国400多所高校的几十万名学生中播放,俞卓伟很是欣慰。

此次他参与讲授的是“心脏康复”专题。和他一起授课的,除了中科院院士葛均波等上海医学界的知名学者之外,还有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等。

俞卓伟坦言,虽然上海的临床医学和医学研究总体在全国相对靠前,但各地的医学教育和研究各有所长,这样的课程设置打破了地域限制,也打破了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间的壁垒。从80多岁的学界泰斗到40岁出头的学科骨干,这支超豪华的授课团队有着敏锐的科研嗅觉,在联袂科普的同时,也可通过前沿话题的交流,各自取长补短。

作者:姜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学科普如何“接地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人员变身“科普演说家”
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刚刚,2019年上海“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
在休闲中与科学相遇,感受生活中那一点好奇的灵光,未来一周3700多项科普活动从商场开启
痴迷恐龙的“网红科学家”写了一本科普读物,刘慈欣形容这本书为“丰盛的史前大餐”
三小时读懂一本高阶科普,这场“比赛”重构了很多人的认知
新时期博物馆教育工作该怎么做?西安的这场研讨会给出答案
推动生命科学与医学科技发展,国内首家临床研究医院揭牌
牵手中医大、上理工,上海交大医学院布局“新医科”建设直击21世纪健康挑战
我国高职今年扩招100万,师资缺口如何补充?教育部这样回应……
上海新添1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教育遗产和红色革命遗址占比最多
视频 | 这本医学书缘何让葛均波、陈村、胡歌都点赞!听这名中山医院医生“说句心里话”
沪上书香活动众多,以著名教育家命名的行知读书会如何刷出辨识度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曾民德教授:“做树根,默默埋在土壤里”
为什么你越“吼”,娃越是听而不见?教育学专家洪兰:大吼大叫,就是对孩子的伤害
这家企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何在上海成立?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格雷格·克拉克:未来两年内,上海有望成为世界第八个核心城市
看到中国留学生住宿条件很差,这位日本化学家自掏腰包买下四个单间作宿舍,如今已为我国培养出三名院士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教育与科考形式
进博会“叮咚”前奏曲:白酒谋出口,红酒忙进口
又痛失一位院士!先生走好! 10月已送别4位院士
今天马云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谈教育,他说“我会做一辈子的教育支持者,教育在,希望就在”
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大学科技园...今天市委深改委会议提到这些关键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传承劳模精神,将主题教育成效落实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上
90后中医学子毕业后入藏工作,她说:高原山区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上海中医大“大医精诚”党课开讲
黄磊女儿被10000条脏话骂上热搜:在中国,反抗应试教育的人,是真傻
艺术教育是要让人们有勇气面对未知
关注健康 ,名医护航!百名医学专家沪上慈善义诊……
他最早把“基因”二字带入中文,以他命名的奖走出众多院士,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今揭晓
中小学生比拼“空中”技能,多旋翼飞行器科普大赛亮相普陀
如何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届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全球首家”为何独独选中上海,“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运营之道”给中国带来什么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潘曙明:急诊思维融入血脉
进博会,医学院的“小叶子”准备好啦!上海交大医学院“四个导向”抓好第二课堂阵地建设
医学导师为何要带她在校园里打太极?闻玉梅院士深情回忆恩师留下的三笔财富
国家新一轮医学教改怎么走,医科“双一流”如何推进?75所医学院校今聚复旦上医头脑风暴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