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团亮相昆剧艺术节 经典老戏一票难求

2015-10-18信息快讯网

上海昆剧团亮相昆剧艺术节 经典老戏一票难求-信息快讯网

图说:《墙头马上》剧照。 上海昆剧团提供

上海昆剧团亮相正在苏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继前天的经典剧目《墙头马上》获得百分之百上座率之后,今天,包括武戏《雁荡山》在内的折子戏专场又一票难求,开演前数日门票就已售罄。

中国昆剧艺术节汇聚了内地7大国有昆剧院团、戏曲院校、民营昆剧院团以及来自台湾地区的昆剧团等共13家演出单位,在苏州6大剧院演出17台优秀昆曲剧目。其中既有《白兔记》《墙头马上》等经典老戏,也有《李清照》《曲圣魏良辅》等新编戏。

戏曲界人士认为,在创排了《川上吟》《烟锁宫楼》《景阳钟》等多部新编戏之后,上海昆剧团选择经典老戏献演昆剧节并受到热捧,充分证明了传统老戏在当下的魅力,也说明了经典传承对于戏曲发展的重要性。

《墙头马上》,用时代感与今天的观众对话

上海昆剧团建团以来,抢救、整理了包括《墙头马上》在内的60部整本大戏和300出折子戏,这些剧目也成为上海昆剧团目前最宝贵的资产。

在所有这些剧目中,《墙头马上》在传承意义上最为深厚,可谓上昆压箱底的独家作品。《墙头马上》根据元白朴同名杂剧改编。原作四折,没有舞台演出版。改编本演绎为九场,细致刻画了李倩君、裴少俊、裴行俭、裴福等人物的性格,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1950年代,改编本由一代京昆大师俞振飞与言慧珠两位名家首演,经昆大班、昆二班一辈当代昆剧国宝级艺术家岳美缇、张静娴的发扬传承,再由昆三班青年艺术家的接力润色,直至此次昆剧艺术节的第三、第四代传承人黎安、罗晨雪联袂演出,可谓宗脉嫡传五十七载,将近一个甲子的光阴,尽管程式和调度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经过代代传承,每个演员都会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个性气质,在不断研磨中发展,成为属于上海昆剧的传统经典保留剧目。

可以说,昆曲人“戏以人传”的情怀,尽在《墙头马上》。然而光有情怀不够,在当下飞速发展的年代,做好昆剧传承更离不开“以旧传新”,使时代的审美意蕴和今日的观众用昆剧对话。

为了做到从表演到舞台整体呈现既不失传统与经典,又有全新的演绎和诠释,该版《墙头马上》的改编工作从2013年就开始启动,通过删减修改,使剧情更加紧凑合理。上海昆剧团还启用黎安和罗晨雪的组合。黎安在《景阳钟》《伤逝》《司马相如》中的表演细腻传神,唱腔优美,一举夺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次在《墙头马上》中扮演裴少俊,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舞台形象。罗晨雪是上海昆剧团2012年引进的优秀青年昆剧演员,扮相俊美,唱腔华丽婉转,能文能武,这次担当主演《墙头马上》也被罗晨雪自己视为角色塑造上的突破,在内秀矜持之余又多了几分敢作敢为。

《墙头马上》在舞美方面创新也较大,大胆使用白色基调,主张精致、简洁、唯美,运用以白色、红色为主的色彩语言,释放着昆曲的魅力,在含蓄中张弛着个性气质与青春气息。

《雁荡山》,首开纯武戏亮相昆剧节之先河

除了《墙头马上》之外,上海昆剧团在此次昆剧节折子戏专场还奉上了武戏经典《雁荡山》。

《雁荡山》讲述隋末曹州孟海公起义,隋将贺天龙败退雁荡山。孟海公率军攀登山路追击,贺天龙再次退入雁湖。孟追入湖中,水战获胜。贺引残兵入雁翎关负隅顽抗,孟海公率义军越关斩将,全歼隋军。该剧情节不见于《史传》,是一出由艺人创作的经典剧目,清代咸丰年间宫廷升平署演过,后来京剧界也曾加以吸收。

老戏迷都非常清楚,《雁荡山》是一出难度极高的武戏,全剧没有一句台词唱腔,全凭演员高超的打斗技巧来表现敌我双方不同环境下展开殊死搏斗的场面。特别是在攻城大战中,演员完成跟头翻城墙——这一高难动作堪称武戏史上经典场面。由于该戏难度太高,目前全国昆剧院团只有上昆可以完成。据悉历届昆剧节上,尚未有过一台纯粹的武戏演绎,此次上昆也算首开先河,这充分体现了上海昆剧团“文武双全、行当齐备”的艺术特色。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能把这些看家剧目在年轻演员身上拷贝不走样并且提炼精华不断提高,也是对昆曲传承最基础性的工作。事实上,经典剧目更考验的是团队的整体呈现能力,演员个体的唱念坐打翻,舞美和乐队合作协调,没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团队也是无法完成的。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