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学校里必须学会什么?听听这些院校掌门人怎么说,看看这个博览会给了哪些启示
在艺术学校里必须学的一件事是什么?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校长兼教务长奈伦·巴菲尔德看来,这件事是“变得‘困难’”。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认为,这件事是“成为自我的创造者”。
今天,首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于西岸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同期举办的还有“全球院长峰会”。来自国内外十位重要的艺术学院的院长以“在艺术学校里必须学的一件事”为主题,分享他们长期的艺术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思考。他们的发言中,很少讨论传统概念下艺术本身的问题,又或者说,艺术本身已经扩展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行动,思维或适应能力,一种开放而弹性的意识和态度。
无论是从今天多位艺术学院院长分享的艺术实践案例,还是从教博会上海内外30余家艺术名校及知名机构带来的教育与创作最新成果上看,人们都不难发现,如今,艺术教育早已不是学习怎样画好一张画,做好一件雕塑了,而是跨越学科,与社会、科技等领域融合在一起,需要面对的是未来。
奈伦·巴菲尔德透露,今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取消了有着约四十年历史之久的汽车设计专业,将其改为“智能移动”专业。学院认为,或许十年后,汽车就不再生产了,但人类仍然需要以某种方式移动。对未来大趋势的洞察使得他们做出了这样的改变。
前段时间引发轰动效应的机器人小冰的首个个展《或然世界Alternative Worlds》,则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分享给大家的。在历经22个月的学习后,小冰通过对过往四百年艺术史上236位著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可在受到文本或其它创作源激发时,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就在这次个展前的两个月,小冰曾混进2019央美研究生毕业展,骗过了很多专业人士的眼睛。这意味着,曾被认为是人类已经为数不多的独有技能——画画,正在面临挑战。
芬兰阿尔托艺术大学特别选择了“数学与艺术”专业作为此次参加教博会的展览内容。展厅中间的硕大装置,就是由多根彩色竹竿根据某个数学原理创造出的一个四维空间,每一个交叉点上都有四条线,衍生出很多有趣的可能性。而在一旁展出的一组纺织品面料及其由此制成的印花服饰,则是根据这个数学模型设计出的,可以说是数学与艺术相叠加的实际成果。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知识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将多媒体装置作品《弹珠机》带到了此次教博会现场。作品以投影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弹球机的画面,根据艺术家的预先设置,游戏会自动推进。游戏过程中,弹球机设有的自学程序力求优化弹球线路以获胜,而另一套智能程序则干扰弹球机去计算出完美弹球线路。这个“弹球机”所包括的可控与不可控的部分,呈现出一种由偶然机制创造的美学。
“也许在艺术学校学习,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如何变得‘困难’,如何好奇,如何提问,如何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挑战公认的智慧,如何专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奈伦·巴菲尔德指出。
高世名坦言,艺术中最根本的东西无法教,只能唤醒。他认为艺术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涵养他们的感受力以及建构他们的主体性,最终让他们拥有自我创造的精神生产。
本届教博会将持续至12月1日。它由展览、论坛、工作坊三大板块构成,是一个全球首创,以研究、展示艺术与设计教育如何面向未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展示与交流平台,试图以丰富的议程设置、创新的内容、开放灵活的形式,就艺术教育前沿课题、跨学科设计与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应用等议题展开国际对话。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王彦
图片均为教博会展览现场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