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灭绝又在中国重生!一级保护动物朱鹮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朱鹮的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象征着日本,也隐喻着自然与人的困境。要知道,这种美丽的鸟,曾遍布日本全境,而到1930年代,只有日本新潟县的佐渡观测到了它们的踪迹。尽管当地爱鸟人士为保护最后的朱鹮不遗余力,但日本产朱鹮仍然迎来了彻底的灭绝。
译文纪实系列新近引进出版《朱鹮的遗言》,讲述了日本本土朱鹮灭绝始末的过程,也是爱鸟人士努力拯救朱鹮的故事。作者小林照幸在大量采访和调查基础上,以文学性笔法还原故事时把动物和人类的命运深深地联系在一起,用简朴真诚的笔触传达出人类对生命的热情、渴望、矛盾、愧疚等复杂情绪。
“直到现在,只有中国才有野生的朱鹮,到2018年,野生的种群已超1700只了。朱鹮还走出国门,中国先后向日本和韩国提供朱鹮种鸟。日韩两国经过十多年的人工繁殖,相继重新建立起人工种群,目前日本有朱鹮500多只,韩国则有300多只。”作家陈歆耕、动物保护专家何鑫昨天亮相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他们谈到,朱鹮是一种对栖息环境要求非常高的鸟,它的再现可以说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标志。
“大家都称它是爱情鸟,因为朱鹮之所以生存能力比较弱,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朱鹮雌雄配对以后不再更换伴侣了。和雌雄之间没有特定的伴侣和对象的鸳鸯不一样,朱鹮雌雄一旦配对以后,如果说雌雄一方的鸟因为什么原因,失踪了或死亡,存活下来的另一方就不再配对了,永远是孤独的鸟。”陈歆耕介绍,这从生态学上也影响到朱鹮的生存繁殖的状态。好在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下,朱鹮的保护在中国取得巨大成果。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了仅剩的7只野生个体,这是最后的野生种群。后经多年的栖息地保护与改善、人工繁殖和野化训练,目前已达3000多只,被国际公认为濒危动物保护的典范之一。
“尽管中国的朱鹮保护工作开展及时、成效卓越,但从生物学的角度说,这个物种目前还非常脆弱,确保遗传多样性依旧是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疫情、近亲繁殖的风险仍威胁着朱鹮种群的安全。”何鑫和读者分享了朱鹮独特的换羽细节——幼鸟裸露的皮肤是偏黄色的,到了成鸟后,正常状态下身上是白色的,到繁殖期变成灰色。在整个鸟类界里面,只有朱鹮被认为是特殊的羽毛着色方式。“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它的这个角位置并不是红色皮肤,有点偏黑,尤其在繁殖期会大量分泌一些黑色的分泌物,黏黏的小颗粒,是很多化学物质,包括萜类、脂类、酚类。朱鹮把这个物质通过喙弥散到自己的羽毛周围,把头扭来扭去,梳理羽毛,再沾水,因为里面有一定的溶水性,再涂抹到身上,这是它的换羽方式。”
换句话说,朱鹮换羽毛像化妆一样,不像其他鸟这根羽毛脱落了长一根新的,颜色不一样;而朱鹮的方式很特别,它要从繁殖期再变回到原来的白色,通过把已染色的羽毛直接脱掉,再长一根纯白色新的毛。
上海舞剧团原创舞剧《朱鹮》,被称作“东方天鹅湖”
《朱鹮的遗言》一书中不乏对保护朱鹮的必要性提出质疑的人。正如书中的主角,爱鸟人士佐藤春雄的回答:“朱鹮不仅仅是一种鸟。它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无可替代的,和我们人类的生命一样。”
在业内看来,日本种朱鹮灭绝的原因很复杂——保护活动开展过迟、缺乏对保护物种的了解、日本政府未能及时干预等……但至少,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拾对生命的敬畏,是朱鹮和它的保护者们带给我们的重要一课。“每一个物种都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护动物、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 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