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独自在安静环境中咀嚼食物时,耳中会听到牙齿切割、研磨食物的声响。这是因为,藏在头颅内的中耳离负责嘴巴开合的下颌骨比较贴近的缘故,不过,这已经是中耳里的听骨花了亿万年工夫“逃离”下颌骨所能达到的效果。如果负责听力的骨块直接与下颌骨相连,那种状况也许是今天的动物们难以想象的。
那么,中耳什么时候“逃离”下颌骨的?在我国辽宁凌源敞子沟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地层里,一只身长只有15厘米、体重约50克的小兽揭示,早在1.6亿年前,它的异兽类同族就完成了这步进化。
▲盖氏热河俊兽正型标本(王海冰供图)
这只小兽目前被它的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海冰、研究员王元青以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孟津命名为“盖氏热河俊兽”。
在我国辽河以西地区,地下埋藏着一个完整的白垩纪世界。可能在亿年之前所发生的极端灾害事件,使得大量动植物在瞬间被埋藏至地下。因此,大量原本难以保存的组织和骨骼结构,在这里得以重见天日,比如恐龙蛋、胚胎化石,以及皮肤、羽毛的化石印记等等。
▲热河俊兽正形标本(右下角)与一件北票鲟标本保存于同一岩板中(王海冰供图)
这只热河俊兽的化石就保存下了完好的中耳结构。“我们发现,它的下颌骨很特别,好像抽屉一样,靠前后向活动来咀嚼食物。”研究人员介绍,一般动物的下颌与头骨之间的关节都采用铰链式,好像门窗一样开合,“而抽屉式的活动范围特别大,原先通过软骨组织与下颌骨相连的中耳就会受到特别多的牵扯,因此也比同时代动物早一步完成了‘逃离’下颌骨的进化过程”。科学家发现,原本与下颌骨连接的一块独立骨骼——上隅骨,在这只俊兽身上,已与听骨中的锤骨体在融合。
为了吃得更酣畅淋漓,使得听力器官分离独立,进化的“无形之手”真令人叹绝!但令人感叹的是,热河俊兽所属的多瘤齿兽类在进化过程中,躲过了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绝灭事件,却在始新世晚期败给了生态中的竞争对手——拥有胎盘的啮齿类动物,惨遭大自然淘汰。
《自然》杂志审稿人认为,这一发现为早期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提供重要线索,论文中提出的假说很好地阐释了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历史。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