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电时代的“新闻放送”和“流行歌曲”:这种独特中国曲艺,吸引一批海外学者痴迷研究多年

2019-12-01信息快讯网

不插电时代的“新闻放送”和“流行歌曲”:这种独特中国曲艺,吸引一批海外学者痴迷研究多年-信息快讯网

评弹遍布中国江南地区的城市及乡村。只是让人们没想到的是,在海外,有一批学者克服吴语方言的障碍,持续关注和研究评弹许多年。在他们看来,评弹这种独特的方言曲艺,不仅在表演艺术上有着异常魅力,也承载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可以作为中国江南经济文化研究的史料佐证。

美国瓦萨学院教授、北美“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国际研究学会”会长都文伟告诉记者,近些年,海内外学者研究评弹说书的论文不断增加,“每次我们举行学术年会,收到的与说书研究相关的论文比率都很高”。

不插电时代的“新闻放送”和“流行歌曲”:这种独特中国曲艺,吸引一批海外学者痴迷研究多年-信息快讯网

▲图为钟月樵、蒋君豪、高莉蓉演出中篇弹词《绿水湾》。1964年,这部作品被选调参加华东评弹汇演。 (资料照片)

研究评弹的海外学者中,不少人不仅懂吴语方言,还能唱上一段

“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国际研究学会”于1969年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与一些知名学者在美国创立,学会成员来自世界各地。“海外关注并研究评弹的学者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都文伟举例说,这一领域,活跃在当今的北美学者有罗爱儒、石清照、马克·本德尔、何其亮等,年长的则有苏珊·布兰德(中文名“白素贞”)等,他们已经出版了多部评弹与说书艺术的研究著作。

要研究评弹,必须懂得吴语方言。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海外学者中,有些专注于研究说书文本,有些则克服了语言障碍,甚至自己就能唱上一段。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马克·本德尔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花了两年多时间跟随评弹团“跑码头”,从最初需要对着文本请人翻译,到后来自己也会说唱。

不插电时代的“新闻放送”和“流行歌曲”:这种独特中国曲艺,吸引一批海外学者痴迷研究多年-信息快讯网

不插电时代的“新闻放送”和“流行歌曲”

评弹在大众的理解中就是说书。一把三弦琴、一把琵琶,一两个人就可以说上几个小时,撑起一个书场三个月到半年的“台面”。

民间的说书从宋代其实就有了。同样是讲故事的戏剧,直到元代才开始有完善的剧本。由于评弹不受剧本、道具、舞台等的限制,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与反应往往比戏曲要快。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其亮告诉记者,海外学者中有一部分关注评弹本身的唱腔、唱调以及文本的艺术价值,更多则是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评弹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

何其亮关注的是评弹说唱新闻的功能。在他看来,在上世纪发展鼎盛时期,评弹对社会和时政新闻的反应速度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可以说是不插电时代的“新闻放送”和“流行歌曲”。

比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评弹在上海开始走向辉煌,那时,几乎所有能在报纸上找到的社会新闻,都能在评弹的弹词中找到。曾经轰动一时并在多个剧种中出现的“黄慧如与陆根荣”事件,就是最先在评弹的弹词中出现;而且在不同时期,评弹艺人对于此事的弹词处理都不一样。何其亮说,其中一些评论可以和当时鲁迅、瞿秋白等人发表在报纸上的评论对应起来看,非常有意思,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评弹这种记录历史的功能,在评弹艺人的口述实录中也得到了印证。知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提到,过去评弹艺人带徒弟是不给剧本的,而是让徒弟们在现场听,一边听一边学,掌握各自拿手的“本子”。他师从评弹名家李仲康学习时,就是如此。“老师说书场场爆满,我都是站着边听边学。这样的好处是,弹词一辈子忘不了,轮到我自己表演时,可以随时就现场情况和当时的社会热点及时调整。”

不插电时代的“新闻放送”和“流行歌曲”:这种独特中国曲艺,吸引一批海外学者痴迷研究多年-信息快讯网

评弹将“转换”理论运用到了极致,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评弹的表演艺术也吸引了一些戏曲理论研究者的目光。他们认为,评弹的魅力在于,它非常神奇地将一些西方表演理论运用到了极致。

评弹“忠粉”马克·本德尔就认为,源自西方表演艺术的“转换”理论在评弹中有着相当广泛的运用,这在西方艺术形式中也不多见。本德尔说:“评弹不需要布景、道具,只靠演员弹唱,把说、唱、演融为一体,还能与观众随时互动,可以说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最丰富的艺术转换。”

本德尔发现,在“跑码头”转场的过程中,评弹艺人会对作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契合他们驻场地的听众需求。而评弹团队在驻场期间,会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并根据演出现场的情况随时改编弹词中的细节,比如将某个特殊的听众纳入到弹词中去。“这是中国评弹艺术独有的特点,评弹艺人永远在创作。”本德尔说。

也正是因为这种常唱常新的创作状态,使得评弹文化渗透到江南的每一个角落,与江南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虽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诞生并依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而存在,随着社会发展,时过境迁,这种艺术形式便不再流行了,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就该被淘汰呢?对此,中外学者都表示,评弹的价值不仅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更在于它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和承载的江南文化,不仅值得传承,更值得研究。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唐力行领衔的抢救性文化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外学者对评弹的研究发现会作为研究成果保存下来,为人们研究江南文化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姜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技和人文的融合,最终是人的融合,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国内外学者推动科技人文评价体系进步
文汇早读 | 树起创作风向标,中国电影迎来金鸡报晓的光影新时代
文汇时评|以奖项为导向,中国电影迎来金鸡报晓的光影新时代
中国电影金鸡奖|“上海出品”抱回五座奖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大放光彩
【央视快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金句来习丨自贸中国,造福世界
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智库支持,中国残联复旦大学无障碍环境研究基地成立
麝香保心丸现代研究获国家奖,胆宁片走出国门,上海和黄中医药现代化之路结硕果
一辈子都在修复骨头、研究骨头,“骨头”医生张长青用一双巧手一颗暖心,让千万人走得更稳
玛丽·安东瓦内特怎样走上断头台?法国学者新书揭秘绝代艳后最后的三天两夜
人民日报海外版:看清美国某些政客的双面嘴脸
人民日报海外版:看清美国某些政客的双面嘴脸
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研究中国笺纸的专著《说笺·典藏本》出版
有着664家金融持牌机构的外滩,今天研究了这个话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乱港祸港恶行必被国际社会唾弃
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不要让暴力毁了香港经济
译者好不好、能不能送到当地主流渠道?上海选出四本书,资助“海外接生婆”
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武大学者参与的这个发现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
47岁知名材料学者殷小玮逝世,一个月就去世了三位青年科学家!
6位国际知名艺术家60天驻上海交大实地创作 “和·不同”交大文创学院2019国际艺术学者驻地成果展开幕
曾捧红梅艳芳、张国荣,香港资深音乐人黎小田病逝
90后“梗王”又上线!袁隆平:我有“十个螺”……
满分夺冠!中国最新奥数冠军严彬玮,竟是“葛大爷”弟子,实力打脸 “女生数理化不行”
华理成果入选2019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
中国曲协严厉谴责张云雷:丧失了演员最基本的底线
联播+|习近平引领自信中国阔步走向世界
​他是中国的“狄德罗”,多次担任宋庆龄重大外事活动“专属翻译”!《姜椿芳校长传》今在上外发布
癌症治疗兴起“第四次革命”?《自然》刊登重磅研究:找到了癌基因真正在哪里!
又有136名研究生被退学!今年多所高校清退“失联”学生,让“混日子”一去不返
用社会创业、社会创新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第二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
2020年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发布:不做百老汇的“海外票仓”,要唱出上海最强音
中国大科学装置向世界“敞开怀抱”,上海天文台天马望远镜有望加入中国开放共享研究基础设施清单
复旦大学邓勇辉团队在超分子组装合成新型半导体纳米线气敏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人人都会英语的年代外语院校怎么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国别研究,“高级定制”开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民日报海外版:利用香港遏制中国是痴人说梦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美国再耍颠倒黑白卑劣伎俩
让海外留学人才留在上海,这个活动提供1600个岗位,还搭建择业服务平台
“区域研究国际学者对话”在上外举行,多国重量级专家探讨热点国别区域议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