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奥普生物摸索出自己的创新密码
奥普生物总经理李福刚直言,要生产一个世界产品,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对接世界一流技术。 陈超摄
不久前中英签署的超20亿英镑医疗“大单”上,上海张江高科孵化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让人眼前一亮:投资英国Microtest公司240万英镑,用于研发即时检测技术。
在张江蛰伏18年,奥普生物颇像小金蛋型企业,体量不大,社会名气不响,在业内却是炙手可热。不过,这个如今春风得意的民营企业也有过阵痛与转型期,从当初给别人“拎包擦皮鞋”到转型做自主研发,上海奥普生物摸索出自己的创新密码:形成固定的“海鸟”团队,在全球版图探寻顶端科研伙伴,跟进科研与技术转化进程。
“总代”转型,不再“拎包擦皮鞋”
奥普生物的“大佬”最近相继外出--董事长徐建新11月9日飞德国,参加杜赛尔多夫国际医院和医疗设备博览会,总经理李福刚12日紧随其后。该会被誉为“医疗设备领域的麦加”,从十多年前出钱参会“混脸熟”,到如今亮出自家产品,等着海外代理商排队“求合作”,李福刚笑言:“感觉很好。”
此番10天欧洲行,两人的行程排得很满:德国展会一结束,就飞荷兰、法国,跟进联合科研项目。
奥普生物的联合科研版图如今遍布全球:波士顿、巴黎、马赛、芬兰、伦敦……还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组建联合实验室。因此,公司里的一支6人“海鸟”团队就要跟进全球的科研与技术转化--他们每年约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海外。
1997年成立后,奥普生物没几年就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次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但起初,它做的更多的是一类进口新型技术——即时检测(POCT)产品的中国总代理。
即时检测,最早于1995年由美国临床化学学会年会提出,并展示首批新产品,比如,15分钟可检测心力衰竭B型钠尿肽,让医生快速投入正确的抢救。奥普生物在2007年推出我国首部《即时检验》中文专著,并牵头办了中国首届即时检验高峰论坛,这催生了2013年我国“即时检测”国标的设立。
李福刚说:“做总代赚钱快,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时我们的自主研发投入很少。”
2005年,我国新医改在浙江省试点,新政释放出的信号显示,进口产品面临降价危机。眼看“总代”协议将到期,面对老外提出的“不平等”合作提议,奥普直觉:必须转型了。
“不能总给别人拎包、擦皮鞋。”李福刚说。
转型“放鸟”,布局全球科研版图
2009年,奥普生物结束十年“总代”,与一笔养活了自己多年的“肥厚生意”说再见,全面做自主科研。那时,奥普生物的日子并不好过。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上海推出了很多好政策,我们受益于改革红利。”李福刚直言,转机出现在2011年。
在国家推进医改、扶持民族品牌的春风下,上海推出201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产学研医合作项目以及一系列支持专题。奥普生物得以牵头联手上海数十家医院和高校,历时3年,攻关即时检测领域的一系列新课题。
奥普生物前后投入2000多万元。“如果没这个项目,钱我也要投,事我也要做,但未必能做成。”李福刚给记者翻出联合单位的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长征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在奥普眼里,市里的项目犹如“师出有名的番号”,民营企业这才得以去跟“大牛”谈合作。
3年后,项目专利申请以及受理达12个,发表论文8篇,对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该项目诞生了一批即时检测的民族精品。比如明星产品“OTTOMAN”,可完成炎症感染、糖尿病、心脏病、肾病(血清、血浆、尿液)等多合一的即时检测,一经上市,一些外国公司都跑来争取代理权。
尝到科研“甜头”,奥普生物也开始布局全球科研版图。第一站:波士顿。那里高校、创新孵化器林立,是美国继硅谷之后的科技创新新口岸。奥普全职引进奥林帕斯前首席运营官布莱恩·海克,负责在当地的科研与市场合作。与此同时,奥普在欧洲、东南亚等地推进技术、资本、市场合作。
“要做世界产品,就得从研发的第一天起就比对国际标准,和海外顶级团队共同科研。”李福刚介绍,OTTOMAN这款产品的外观就是与日本顶级工业设计师合作;在欧洲,他们布局的是核心原材料合作,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好的抗原、抗体、试剂等。
嗅到先机,下一步转型数据公司
现在,奥普生物的一些产品已经卖到世界十多个国家,在中国也有上千家三级医院“装机”。眼下,这家企业正与海外团队一起向美国药监局(FDA)申报做医疗器械类产品,这是中国民族品牌敲开欧美主流市场的又一重要步子。
把产品卖到世界不是终极目标,当世界医疗器械巨头纷纷谋划转型成数据公司,奥普生物的“海鸟”也嗅到这一动态,他们2015年承接的上海市科委新课题,就提出了“智慧即时检测”(iPOCT)概念。
下一个十年,即时检测将步入智慧时代,血检报告不仅立等可取,还能在家庭、飞机、高铁上做,做完了,机器会吐出一张报告与解读。记者看到一款手机上的“奥普腾云”APP,该技术已在奥普的部分产品上实现数据自动化、云端化传输,换言之,借助海量身体数据收集、筛选,后台分类分析,健康数据的应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数据应用前景很大,有些数据给流行病学专家、卫生政策部门做决策参考;有些提供给医生,给社区医院,让他们掌握所辖社区的病种,有些给个人,促进自我健康管理。”李福刚认为,“互联网+”的大潮下,智慧即时检测将引发现有医疗更大的改变。
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