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12-24信息快讯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决定性时期。要把握中央精神,结合上海实际,以新的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和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过去的五年,很不平凡。全球经济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交织互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始终从国家大局出发谋划自身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直面风险挑战,坚定改革攻坚,聚焦创新驱动,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我们抓牢发展不放松,在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奋力开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征程。我们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先行先试,聚焦制度创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营改增”、国资国企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取得突破,一批制度创新取得实效、结出硕果,得到复制、推广。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更严、更实的要求,围绕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狠抓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明显改善,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五年发展实践,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都为上海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综观大势,世界经济仍处深度调整、曲折复苏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上海要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的机遇,在全面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提高集聚辐射全球人才、资源、要素、产业的能力。要着眼于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抓住国家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服务功能,迈向更优的经济结构和更高的发展水平。要用好改革开放发展长期积累的丰硕成果,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率先探索的机遇,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同时,要看到全球经济需求疲弱、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还处在结构重大调整转换时期,新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交替。上海自身发展中人口、土地和环境等约束更紧,创新创业的动力、活力和能力还不强,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短板瓶颈凸显,各种潜在风险和挑战增多,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需要用大力气化解,不少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决胜阶段,不畏艰险,考验的是我们的信心、责任和勇气;关键时期,破解难题,取决于我们的智慧、能力和韧劲。只要我们敢于担当、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化挑战为机遇,夺取“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新胜利。

(三)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用好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必须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坚定改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用更高标准、更大力气、更严执法,加强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遏制环境恶化势头,切实把科学发展落实到生态环境改善上。

必须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把依法办事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维护法治尊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更严要求、更实措施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四)奋斗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奠定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范,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

主要目标:创新驱动整体提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核心制度和基础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和要素的能力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力争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民享有公平优质多样化教育,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加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更为便捷高效,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高。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布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原创力充分激发,城市文化体育影响力、辐射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常住人口总量不超过2500万。大气、水、土壤、绿化环境质量稳定持续改善。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持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受欢迎,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人。依法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地方法规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深入发展。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要强化理论武装,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好、落实好,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发展,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发展的主动力,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支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先行先试、坚定改革攻坚,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协调发展,就是要精准施策、齐心协力补好短板,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硬件设施与软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城市软实力,实现整个城市高水平均衡发展和整体资源要素高效利用。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深度、力度,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高水平的环保标准,依法从严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推进开放发展,就是要以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对标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集聚辐射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更好服务全国发展。推进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动员组织全市人民共谋改革、共促发展、共建城市,完善基本民生政策和制度安排,努力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新动力

(五)全面提升“四个中心”整体水平。注重优环境、促联动、强功能,围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市场定价权、贸易便利化水平、航运枢纽功能,全力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

打造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坚持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持续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夯实经济中心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特色突出的现代服务业,是经济中心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放宽准入、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经济。根基扎实、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制造业体系,是经济中心发展壮大的坚实依托。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保持先进制造业合理比重和规模。拥有一批具有创新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是经济中心强盛繁荣的有力支柱。在市场竞争中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促进本市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投资贸易网络,提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进一步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引进培育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和经济类中介服务机构。

建设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对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力和定价权,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以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为核心,基本确立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深化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吸引集聚高能级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金融合作,推进金融制度、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贸易中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鼓励高能级的投资贸易市场主体加快集聚,提升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等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巩固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贸易综合竞争优势。完善以高端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稳定发展货物贸易,加快发展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

推进以枢纽港地位和功能提升为依托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基本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巩固国际航空枢纽港地位,增强配置全球航运资源能力。优化现代集疏运体系,推进江海直达,发展多式联运。深化探索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完善支持现代航运发展的金融、财税和人才等配套政策。推进邮轮母港建设。发展海洋事业和海洋产业。探索航运制度和航运交易平台改革创新,营造国际化的航运市场环境。

(六)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科技创新,形成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更快捷、更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完善对科技人才及其创新成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借鉴利用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和政策,引进培育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管理能力、运作经验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简政放权、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各种所有制企业运用新科技、新模式、新机制创新创业。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和风投创投基金及机构发展,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落实好国家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相关政策。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基础性平台,形成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积极参与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要创新基地建设,前瞻布局和推动实施一批重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建设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积极开展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七)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抓牢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根据高效服务、高度透明,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的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要求,加快全面实现各级政府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深化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完善国资流动平台功能,加快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深化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完善市、区县两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深化政府预算体系改革,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对区县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限额管理。降低民间投资行业和市场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稳步推进资源环境、公用事业、社会民生等领域价格改革。

四、推进协调发展,整体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围绕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

中心城区要因势利导、凸显特色,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着力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注重培育文化内涵,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繁荣繁华的现代化城区。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盘活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降低建筑容量和建筑高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附加值。深化拓展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更加注重整体规划、成片成街坊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快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前滩、徐汇滨江、临港等六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注重提品质、强功能、出形象、重效益。积极推进桃浦、南大等重点调整区域转型升级。依托中国商飞和浦东国际机场优势,高起点推进航空城建设。

郊区要把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放在首位,突出腾笼换鸟、存量调整、提质增效,在建设用地减量化、淘汰落后产能、生态环境建设上为全市作贡献。

坚持产城融合、功能为重、环境为先、聚焦重点,按照街坊要小、路网要密、公共空间要多的要求,积极有序推动郊区新城加快建设。充分发挥镇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枢纽和重要载体作用,全面完成全覆盖、分层次、可实施的镇村规划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各类新市镇、集镇、撤制镇和中心村。

(九)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统一规划、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广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绿养地,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深化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污染源头控制和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注重保护传统江南乡村特色,让农村更具乡土韵味、更多自然景致。加强精准有效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村综合帮扶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加大对纯农地区、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

(十)协同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更加注重功能建设,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努力形成科学高效、安全有序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

健全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按照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的思路,注重安全、有序、效率,软件和硬件建设并举,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升空港、海港、陆上交通枢纽能级水平,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国内交通枢纽地位。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扩能、增效、加强管理,完善大容量轨道交通网络,优化市域多样化公共交通综合换乘体系。提高虹桥商务区、迪士尼、临港等重点区域局部交通管理水平和通行能力,打通全市区与区之间“断头路”。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适度发展新型无轨电车,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优化慢行交通环境。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完善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破解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全面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措施,严格管控私家车持续增长,依法严格加强交通管理。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抓好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超前布局,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实施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率先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使上海成为全国带宽最宽、网速最快、资费最低的地区之一,公共活动区域免费WiFi覆盖率全国领先。围绕城市宜居宜业、运行安全、政务高效等实际需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努力形成普惠化的智慧城市应用格局。

加强城市常态长效综合管理。完善网格化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违法无证建筑坚决拆除,安全隐患坚决整治,脏乱差突出状况坚决改变,违法经营坚决取缔,持续加大对群租、“黑车”、乱设摊等城市管理顽症依法整治力度。按照中央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和管理。

推进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用最严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严的措施,保障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安全日常管理标准,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轨道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市民安全意识和防范知识教育,提高城市防灾抗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强化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管理和应急演练。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切实落实具体责任,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海派文化品格,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外化为城市的精气神。大力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大力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

大力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优化、功能完善,让市民更方便参与和分享高水平的文体活动。坚持高水平布局、专业化改造,大手笔推进演艺设施、博物馆、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兴建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一批新地标,加快改造宛平剧场等一批老场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度,打造以人民广场、浦东花木地区为核心和沿黄浦江、苏州河布局的文化集聚区域,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

支持和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演出展示,让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更多彩。抓好重大历史节点的重大题材创作生产,出大作品、出大家,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激励原创、鼓励演出,促进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经典艺术根植上海、竞相展演,让更多市民能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表演。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跃群众文化、倡导志愿文化、发展体育文化、培育创新文化,形成文明、健康、快乐的都市生活方式。满足群众文化旅游休闲需求,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改革创新,让文化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迸发。正确处理好阵地与市场、导向与效益的关系,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继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扩大文化领域开放,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培育多元文化发展主体,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贸易等跨界融合。办好国际顶级文体赛事,打造国际赛事之都,培育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推进绿色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十二)下决心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坚持源头防控,实施负面清单管理,锁定项目、地块、进度和责任,大幅压缩落后产能,依法淘汰“三高一低”劣势企业。以清洁化、绿色化为引领,推动钢铁、石化等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加快104、195区块能级提升和转型步伐。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依法严管,综合施策,坚持不懈加大对低效落后产能集聚、环境状况恶化区域的全面整治力度。

(十三)用更大力气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高碳能源消费和主要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强度控制,推动重点行业节能控碳,加大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确保煤炭消费总量明显下降,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废旧物品等分类减量和科学管理,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十四)大力建设和整治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海域海岛资源,按照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求,加快崇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全市最高的产业发展绿色门槛,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控制PM2.5为首要任务,立足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清洁生产和改造,严控车船等重点流动源排放。加强水环境治理,突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截污纳管,点面结合,重在拔点,打通断头水系,科学调水,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水源地建设保护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强化耕地土壤风险防控,试点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加快城乡绿化生态建设,以生态保育区、生态廊道、防护林带、楔形绿地和大型公园建设为重点,构建基本生态网络体系,稳步提升中心城区绿化生态功能,加大郊区增绿造林力度,建设好郊野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十五)完善体制机制法治保障。回应群众期盼,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对标国际水准,制定更加严格、更高水平的环保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强化规范执法、综合执法,依法从严管理,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对不符合环保要求、产业规划的,采取果断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健全市场化治污机制,加快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改进环保投融资政策,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形成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运行模式,培育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分区分类管控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准入审批与日常监管适度分开的管理模式。完善问责制,建立反映绿色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终身追究等责任制度。加强教育、完善法规、改进设施,倡导环保理念,加强舆论监督,激发全市人民环保行动自觉。

六、推进开放发展,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六)努力建设高度开放的自贸试验区。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我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路。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证照分离”等改革试点,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经验优势,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更大限度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瞄准国际高水平贸易便利化,深化贸易监管模式改革,优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健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扩大海关诚信管理体系应用,提高通关效率,全面推行通关一体化。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开放和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大力促进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试点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支持浦东新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率先建立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一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促进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持续放大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益和辐射效应,推动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主动对接各项制度创新成果。

(十七)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把利用外资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和国外技术的水平。探索消除资金、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壁垒,破除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跨国公司总部拓展贸易、研发等功能,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提高对外投资水平,健全境外投资服务支持体系,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创新,鼓励发展跨国并购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增强走出去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聚焦重点功能区建设,打造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开放平台。

(十八)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努力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构筑面向全球的互联互通网络。主动呼应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积极促进长三角地区规划对接、功能对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跨区域连通,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建设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协同推动航道统一规划、船舶统一设计、建设统一标准、服务管理统一模式。聚焦金融合作、经贸投资、人文交流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鼓励上海优势企业布局海外,努力成为支撑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城市。

(十九)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全面贯彻中央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加大对西藏、新疆、云南、青海、贵州和三峡库区等的对口地区帮扶力度,协助对口支援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国内经济协作,服务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七、推进共享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上海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富活力,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教、健康成长。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差距,完善助学帮扶体系,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学业,办好特殊教育学校,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公平的教育。全面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做强“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打通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求学成才路径。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各类教育主体办学活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十一)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把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降低创业门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青年人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待遇,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服务。加强就业托底保障,鼓励引导长期失业青年积极就业,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体面就业、全面发展。

(二十二)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分类有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不同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分配机制,分类实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工资制度改革,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促进按劳分配和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加大对创新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激励和保护力度,努力让知识密集型创造性劳动获得应有的更高报酬。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中低收入家庭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二十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目标,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退休职工养老金逐步提高,适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加快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大力发展商业健康险。加大困难人员托底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支持和促进改善居住物业服务质量,让居民住得更加安心舒适。

(二十四)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做实区域医疗中心,提升郊区医院服务能级,让居民享有公平、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继续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做实家庭医生制度,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精准医疗、生物治疗等前沿领域研究,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研究型医院,让医学科技创新造福千家万户。推进立体化的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倡导尊重医护人员、理性就医。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海派中医”传承创新。落实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二十五)提供更加普惠便利的养老服务。更加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应保尽保。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加大养老设施供给,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保障基本养老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确保有基本需求的老年人都能得到相应照护。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增强社区托养机构综合功能,扩大服务受益面,努力使老年人不出家门和社区就能获得便利的服务。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二十六)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适应客观实际变化,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改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更好地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党委(党组)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共识、各司其职、增强合力,形成分工协作、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强化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深化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建立健全从严管理的各项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十七)用好用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人才是城市长盛不衰的源泉,是创新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大抓手。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兴爱才、敬才之风,营造唯才是举、开放用才的氛围。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发展使用规律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培养和聚集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人才队伍,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

(二十八)强化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建设法治上海,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促进改革、推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立法,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深化分类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进行政执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法官、检察官员额制等改革举措,提高司法公信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着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使上海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二十九)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优化完善街镇管理体制,推动管理资源、管理力量下沉,健全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坚持共建共享,强化各方协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区共治和居(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各方面融入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平安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和反恐怖工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基层服务管理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

(三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建更好的城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奋斗,建设更好的城市,共享更好的生活。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共产党员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以更严、更实的作风,勤勉努力,扎实工作。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和目标任务,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明确任务、明确分工,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断拿出实在举措和办法,确保把“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全面完成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动员和带领全体党员、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扫描上海“十三五”新提法

第一次阐述“国际经济中心”

■关于“四个中心”建设,过去对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讲得比较多,这次,对比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城市后,对经济中心的内涵和目标任务也首次作了详细阐述。

《建议》认为,针对经济中心的本质特征,是“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力强”。谈到其主要支撑和产业基础,《建议》在全面引述上海“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建立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等语句的同时,也对该产业生态作了进一步细化:智力密集、特色突出的现代服务业是经济中心的重要载体;根基扎实、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制造业是经济中心的坚实依托;一批具有创新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是经济中心的有力支柱。正是基于这样的阐述,《建议》提出,上海要在“十三五”期间“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保持先进制造业的合理比重和规模”。

第一次出现的那些“之都”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新增哪些城市功能与角色定位?分析《建议》后,专家认为,一些此前未见的官方新表述给出了一些线索。比如,在谈到“四个中心”建设时,首次提出上海要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国际消费城市”;谈到增强文化软实力时,首次提出上海要打造“国际赛事之都”;在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的部分,首次提出上海要建设“航空城”,并依托于中国商飞、浦东机场。此外,《建议》还提出上海要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城市”。

首提“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在谈及“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时,《建议》提到了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据介绍,这里所指说的新指标体系,就是“城镇调查失业率”。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用的一直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与之相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更准确,更能全面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也是国际通行指标。“登记失业率”主要依靠失业者自己在当地福利部门登记,可能导致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被统计遗漏,从而难以敏感地反映就业状况;而“调查失业率”则由统计部门调查统计公布。上海此举,实际上和中央的要求实现了对接。

强调“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

■在《建议》这样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中,出现“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这样感性的语言让人过目不忘。实际上,据专家透露,此前,围绕是否应该如此表述的问题,的确产生了一些不同意见,但最终,经过反复讨论,这句话被完整、坚定地保留了下来。专家表示,此举凸显出上海对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公平教育的重视程度。

养老体系突出“以机构为支撑”

■养老是上海下一个五年的重大民生问题。对于本市应建立的养老服务格局,《建议》的提法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而在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则表述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与之相比,上海突出了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专家表示,这两字之差,体现出上海的特点,而且,为发挥机构养老机构的“支撑性作用”,《建议》进一步作出了“支持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等部署。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迪士尼乐园"奇幻童话城堡"原来可以这么玩!
跟着《杜拉拉追婚记》游上海 寻访上海高颜值地标
嗲 在上海有钱也不一定吃到的美食
上海19款顶级汉堡推荐 汉堡也可以很精致
上海人!是时候清理活在你手机里的这些骗子了
俄罗斯美女空姐获封顶尖空乘 曾是经济学高材生
申城正在迈入“社会治理”时代
学者:结婚证有效期应为7年 再婚需买车买房拉动经济
首次英语工作能力社会化考试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的"网络观":努力建成网络强国 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阿来:作家应该发现当下社会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
不上驾校也可考取驾照 培训考试中的不便利、不规范、不经济将成历史
中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让发展成果造福更多百姓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
端正发展思想 让城市更宜居
政治局研究2016经济工作化解楼市库存稳楼市
从流行语榜单读出社会动态
“当代音乐”作曲家更关心社会重大议题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未来什么样
“中国声音”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长宁妇幼保健院启动“错峰产检”新举措 初诊B超等候时间降至8.4分钟
关于《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的说明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
上海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隧道年底建成通车
刚需买房抓住年根儿 2016楼市回暖上海领涨
沪16区县规划全解!看上海未来5年有多美?
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图解:2015习近平十句话“提气”中国经济
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
上海实施社会面防控一级勤务等级
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进
国际政要贺新年 聚焦经济与民生
你在社会哪个层次 北上广达到这个数才算中等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