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策”培育活力科研团队

2015-12-27信息快讯网

“特区政策”培育活力科研团队-信息快讯网

 

刘明耀教授近照。 吕安琪摄

回国8年,组建起一个全新的生命医学研究团队及重点实验室;搭建起生命科学与转化医学结合的科研平台和研究团队,申请40多项专利,近20项获得授权;建立的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仅仅一年就成为为数不多的“优秀实验室”之一……还在中美两头飞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明耀教授,显然为海外同行提供了可复制的“海鸟”经验。

为新建科研团队开辟“特区”

刘明耀教授第一次考虑到华东师范大学任职,还是在2006年。那时,他已经在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当受邀到华东师大讲学时,学校希望他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生命医学研究平台。

该校相关负责人说:“我校传统的生命科学非常强,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等方向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但这个学科优势也带来了一定的瓶颈——要有新的学科增长点比较困难。尤其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当时的华东师大显得有点落后了。”刘明耀的出现,恰好符合学校对该学科调整和布局的设想。刘明耀从事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研究,与炙手可热的靶点药物研发密切相关。“我的事业基本处于平稳发展期,属于45岁就能看到75岁类型,所以当时华东师大的邀请,还是很让人心动的。”刘明耀说。

他估算了一下,建立一个新兴的生命医学平台和团队,需要大笔启动资金。对刘明耀团队建设的需求,学校的答复是:“贷款也要提供启动资金,这件事一定要做起来。”

华东师大专门开辟了“特区”——引进人才的资质和待遇,全部由刘明耀组建的招聘委员会决定,再由学校领导审批和相关部门办理人才引进的手续。

“对于应聘的学者,委员会核实过材料后立刻面试,有时我们就直接在海外面试学者,一旦符合要求当场拍板录用。”而按照传统的招聘流程,这个过程往往需要3到6个月才能完成。海外人才引进后,待遇也完全与国外同等职位接轨。

短短几个月,刘明耀就从美国、欧洲引进了6位已在高校任职的副教授、助理教授和3位优秀博士后担任独立课题组组长。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都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分别集中在细胞信号传导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研究、中药单体及小分子化合物的新药研发、表观遗传学与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干细胞及应用,以及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物医学前沿研究板块。

快速发展团队成为人才引进典范

刘明耀的团队迅速与华东师大原有的生命科学学科融合起来,形成“滚雪球效应”。但是即便平台搭建好、团队融合了、学校的配套支持跟上了,也并不意味着学科建设就成功了。

华东师大没有医学院或附属医院,因此团队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往往会遇到临床资源匮乏的困境。

于是,刘明耀利用自己在海外期间就与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的良好合作关系,与长征医院、长海医院、瑞金医院等联合起来,共同针对调控生物学前沿课题,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开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目前已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长征医院骨肿瘤联合研究中心。2007年至今,他的团队获得近20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刘明耀2007年投入国内科研工作,2008年就入选了国家首批“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与此同时,他每年仍然有3个月时间在美国的实验室培养博士生、带领研究人员做课题。当然,还要广觅人才——在海外招聘一批优秀的青年博士后。

在国外工作期间,刘明耀每年都会邀请一批海外名校的终身教授来华东师大担任紫江讲座教授。常常是两年讲座教授当完,这些原本并未拿定主意的学者就回国了。“我们的这个平台,也为海外学者提供了了解国内科研环境的机会。”刘明耀说。

现在,这批学者中有很多采用了刘明耀的“回国模式”,包括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以及其他科研院校的知名学者。

2012年,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参加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在全国排名第16位。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4年中国自然指数,在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科研机构中,华东师大生命科学排名第13位。

探究保持团队活力新课题

当团队发展进入正轨后,如何继续保持科研活力及稳定性,就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在刘明耀看来,所有的成绩都是由优秀团队完成的,“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才,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医药人才越来越抢手,而现在高校3至6个月的人才引进流程,常常使得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争夺战中缺少竞争力。“常常等我们这里决定了,优秀的人才已经被别的机构抢走了。”刘明耀说。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青年人才的待遇问题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当团队培养的优秀年轻人受到跨国药企包括海外实验室青睐,对方就会以10多倍的年薪聘请他们去任职。“虽然我可以认为这意味着我们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受到了业界的认可,但面临如此竞争,我们自己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令人担忧。”

不久前出台的“创业创新”支持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给刘明耀带来了新希望,“这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及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优秀科研人才留在高校研究团队中。”

实现这一目标是否还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这成了刘明耀最近忙于探究的大问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