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一个五年,您的期待值得倾听
开门办规划,广纳众人言,上海启动“十三五”规划大讨论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制定和实施好上海“十三五”规划,事关上海实现2020年战略目标,事关上海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
围绕刚刚通过的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昨天举行学习讨论会,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民智为上海下一个五年发展建言献策,由此拉开上海“十三五”规划大讨论活动的序幕。今天起,本报推出“我们的‘十三五’·我为规划献一策”专栏,请各界人士深入讨论《建议》提出的目标、理念、任务和举措,凝心聚力,共同描绘上海未来五年发展宏伟图景。
八位代表,来自八家单位,用八个15分钟,为上海极其重要的下一个五年建言献策,给接下来这轮势必引发高度关注的“十三五”规划大讨论打响头炮。这就是昨天下午的这场学习讨论会所传递的信息。
100个人可能会有100种关于“十三五”的期待,无论它是“上天”还是“入地”,都值得倾听。普华永道上海公司总经理黄佳说,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很可能在“十三五”末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前只有英美等少数国家能做到;“小巷总理”、虹储居委总支书记朱国萍为自家社区居民代言:每天上下班的路能不能别太堵,菜场里能不能别太脏?
开门办规划,广纳众人言——这是上海“十三五”规划编制时特别强调的。昨天,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主办,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办的“‘十三五’规划大讨论”正式启动,同期举办的首场学习讨论会就充分展示了这一“方法论”。
从“八个15分钟”里,本报记者 撷取出一些有意义的片段,既想帮助读者了解上海的下一步,也期待能激发大家思考“十三五”、关注“十三五”。
创新,是各界心底的声音
未来要谈得激动人心,通常得带点科幻味。
“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已在嘉定行驶了2万多公里。”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程惊雷很低调地抛了一个独家“重磅”,在他看来,大概只有这样的进展才配得上“十三五”。
没有哪个五年像“十三五”这样对创新发展给予如此高的关注。无论是中央的“五大发展”理念,还是市委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都将创新作为引领理念和支撑。但创新导向绝不只是高层的振臂一呼,更是各界心底的声音。程惊雷说,与互联网相比,汽车工业的变革似乎有所滞后,“十三五”将是汽车行业全面突破的阶段——新能源、物联网、智能化,这三大趋势对应的下一代汽车绝不仅是无人驾驶;汽车,将从“移动工具”向“移动平台”“移动载体”转型。抓住这个机会,上海可成为全国智慧交通的标杆。
同是商界代表,联影医疗董事长潘敏给大家口述了他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智慧医疗装备,名字有些拗口——融合了传感器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以智能工作流、设备自检、智能服务、超高速云计算为标志的智能诊疗设备;意义十分重大——多年来,中国医疗设备还从没有诞生过世界级核心技术,“十三五”,借助这样的设备,形势可能会有质变。
企业家们展示雄心,既点出方向,也有助于对照目标、发现问题。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黄迪南最期待的,是上海未来能吸引到全球力量来设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高水平的第三方研发平台,不仅能加快成功转化、突破技术瓶颈,更能推动制造业的国际化。这样的平台,企业自建,成本太高,因此,政府应有所引导。程惊雷则表示,未来五年,要支撑关键技术突破,本地大型企业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用市场化手段从全球“集智”,二是如何从资本结构角度改革经营“机制”。无论哪个问题,都需要政府支持。
共享,是发展的归结点
创新目标再宏大,最终必须落实到人的生活和发展。可以说,共享是发展的归结点。
谈民生,普陀区委书记施小琳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城市绝不等于高楼大厦,奔小康也不仅要关心衣食住行,比如,居民很期盼那些代表着生活品质的文体设施。未来几年,上海将有一批高端文体场馆“过江”——挺进浦东;但施小琳建议,全市更应关注这些设施如何“过河”——挺进苏州河以北,补上此前的缺失。这有赖于政府投入,以及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民生问题,也得到了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校长卞松泉的高度关注。这几年,随着财政连续增加投入,反映教育经费不足、教师收入不高的声音逐渐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卞松泉呼吁教育投入更应该补短板——比如,投入不均衡,导致郊区教师流失严重,新建“大居”招不到老师;再比如,过去几年的教育经费投入,高中增幅达50%,小学只有20%。由于教师收入还不算高,学校里男老师越来越稀缺,男女比例已降至“二八开”,再不扭转,对下一代成长将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关于民生问题,除了紧贴基层的官员和机构代表,高端智库也有所关注。普华永道的黄佳在发言中描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发展五大趋势:在东西方领导力此消彼长、城镇化、气候变化、科技驱动等之前,人口结构之变列在第一位。“老龄化以及中产阶层显著扩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如果应对得当,可以成为国内的标杆;如何满足这两大人群的需求,对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绿色,深度破题的切入口
市环保局局长张全昨天的发言,能串联起其他所有话题——无论是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或是上海电气的清洁发电——核心问题是“十三五”能否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未来五年,某种意义上,绿色将成为最鲜明的底色,环境也将代表最大的民生。据张全透露,市政府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约束性指标可能只提10条,有7条关系到环境生态。总体上,无论是大气、水还是土壤,群众最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海在“十三五”都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解决。
补环境短板、守环境底线,上海需要创新环保体制机制、确立国际最严环保标准。然而,未来的上海,环境却不能再简单靠治污“治”出来、或靠执法“打”出来。拿张全的话说,末端治理的边际效应正在快速衰减,下一步,必须用绿色发展,让环境与经济实现双赢。比如,绿色发展之于汽车行业,能促进新能源车的发展;落实到能源领域,就是推广低排放的火电技术,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煤炭利用和资源瓶颈问题;落实到农业,就是推广循环农业,进而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农民增收问题上同时实现最优。
有专家解读中央的“五大发展”理念时认为,如果说这个体系是创新为先,共享为本,那么绿色、协调、开放就是关键路径。从这个角度出发,作为全面贯彻这一理念的规划,上海的“十三五”完全可以从绿色切入实现深度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