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教育规划,专家怎么看?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高教规划》)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职教规划》)近日公布。这两大规划为上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勾画了蓝图。如何理解两大规划的深刻内涵,两大规划各有哪些看点,对上海今后的高教和职教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沪上部分专家从多个角度做了深度解读。
科学的路径选择 合理的目标设计
合理确定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目标,是各地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发展大计。然而,究竟选择和采用什么样的预测方法与研究路径,才能保障设计的目标真正发挥统领性、导向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作用呢?日前出台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高教规划》),从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系统路径。
与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相匹配
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中,上海承担先行先试和率先改革发展的重任。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治理体系创新等方面,上海被赋予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角色。上海承担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大使命,都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和发展高等教育。
按照上海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相匹配的规划路径,《高教规划》采用仿真模拟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研究高等教育规模与人口、人均GDP、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主要指标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主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规模与结构,参照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以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比例等指标,并充分考虑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制度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带来的规模增量扩展空间,确定上海高等教育规模从目前的100万左右增加到2030年的14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从相对规模上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匹配度。
与区域转型发展相对照
面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要求,上海正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合理调控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以及不同层次人才的合理结构,避免供给结构失衡方面的问题。
《高教规划》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上海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对照的规划路径,采用定量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学科类型人才供需关系、就业现状、就业前景以及类型可替代关系,将为上海供给的人才重点确定为医学、理工农、经管、法学、艺术学、文史哲教等六大类型。《高教规划》不仅预测全市未来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充分考虑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客观需求,确定2030年需要提供医学、理工农、经管、法学、艺术学、文史哲教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比重,从而满足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对主要人才类型的结构性要求。
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要求和任务,上海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了不断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的基本格局。尤其在改革办学体制、创建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创新高校管理体制以及推进高校分类发展等方面,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海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与经验。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对照,现阶段的上海高等教育仍面临与国际大都市的匹配度、支撑能力、影响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的重大挑战。
《高教规划》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发展、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以及供给体系,布局与上海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特点、培养能力现状、未来变革态势以及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规划路径。在定量分析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分布现状以及制度和资源制约的基础上,该规划还结合上海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信息化、国际化、多元化、便利化的必然趋势,确定2030年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型四类院校承担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的比例,为未来合理安排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合理整合资源以及调整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提供了基础依据。
同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确定2030年普通高等教育与网络等多种形式承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比例,《高教规划》为上海未来形成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与发展形态、为更多的人选择更适合的接受高等教育方式,确定了合理的制度框架与可行的发展空间。
建设与国际大都市 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高教规划》)近日公布,勾画了未来15年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蓝图。
《高教规划》以世界一流城市的发展模式为参照,以上海市改革发展与面临问题为根本指向,立足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把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布局、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蓝图。规划文本愿景明确、目标具体、实施路径清晰、问题分析透彻、应对策略得当,体现了前瞻性、协调性、系统性、配套性等特点。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肩负着高专人才培养、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技术研发、国家建设服务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就上海而言,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既是高等教育本身发展所需,也是城市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值得关注的是,《高教规划》明确了三大战略举措,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布局结构是首要之举
打造“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上海高校有针对性地输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而非单一办学模式下采用统一标准培养出来的清一色人才。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可以更好地控制规模的盲目无序扩大,转而更注重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点扶植和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并有效实施分类管理;明确“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等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可以形成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互补局面,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上海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高教规划》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有利于发挥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功能和优势,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
分类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重要突破
如何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的活力,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积极性,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倍受关注的话题。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从传统的控制模式走向共同治理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协调好高校之间的关系,消除体制壁垒,提供制度保证,为跨学校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互认、共享,创设基于创新驱动的合作会商及联动管理机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和多样化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逐渐成为共识。《高教规划》率先明确依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实施分类管理与绩效评价,是上海确定的高校治理新理念和新战略。尤为重要的是,《高教规划》提出,要构建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主干学科专业集聚度为主要区分标准的“二维”分类体系,引导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发展,错位竞争、办出特色。只有这样,上海高等教育才能出现百家争鸣、各领风骚的良好局面。
重点领域的突破
是深化高教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方法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一段时期上海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而以重点领域的深入改革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推进改革的有效方法。在笔者看来,《高教规划》提出“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多样化终身学习体系”这一举措值得关注。规划文本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以期将网络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上海市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已有诸多前期探索,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的平台也已搭建,在这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终身教育能起到提高城市的整体人群素质和文化水平,改变城市的整体能力结构的作用,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多样化终身学习体系”,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更好地帮助城市流动人口解决学习难的问题,也可以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人口素质问题。在法国、德国、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等国家,都把终身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有数据表明,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38.6%。作为全国的人口大市,上海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高教规划》将构建多样化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明确规划,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意义不可小觑。
《高教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和公共治理及服务功能,突出了高校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理念。只有充分发挥上海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智力开发、决策咨询智库、文化引领等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上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科学的顶层设计 传递职业教育喜人信号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以及2015年5月上海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发布,预示着上海将迎来一个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近日出台的《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职教规划》)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优化,为上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指明方向。
令人振奋的是,黄金时期的上海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有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2014年,全市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73.43亿元,较2009年增长116.03%。作为一位职业教育领域的探索者与实践者,笔者以为,《职教规划》传递出诸多喜人的信号。随着《职教规划》的深入推进,上海的职业教育将产生更多积极变化。
第一,适应需求的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成为高水平教育的代名词。“适应需求”简单诠释,指的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与布局。例如,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桥吊司机张彦同学,在短短的4年内7次打破船舶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成为了传奇的“桥吊状元”,被媒体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职业院校适应城市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精湛的传奇人才和优秀工匠,正是他们把适应需求的上海职业教育推到了人才培育的世界高度。
第二,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已转换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引擎。“有机衔接”简单诠释,指的是统筹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并以课程衔接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师资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的相互衔接,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与多样化。2013年起,市教委与市人保局通力合作,在职业院校开展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目前本市中职试点范围已覆盖27所学校、13个专业、31个专业点,有43门课程考核方案已通过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专家论证;这一政策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将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多元立交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搭建多渠道求学成才的通道。“多元立交”简单诠释,指的是搭建横向实现普职融通,纵向建立衔接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从2010年起,上海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一体化设计培养计划,打通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在完成5年或6年学业后,可直接获得高职毕业证书,2015年首批学生毕业已经供不应求。从2014年起,上海进一步试点中职与应用本科贯通,学生接受“3+4”总计7年的教育后,可获得本科学历。至2015年秋季,本市中高职贯通培养共有100个专业点招生,中本贯通培养共有15个专业点招生,其中涉及中职校51所,高等职业院校、本科院校高职学院28所,本科院校11所。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行,中职学生求学成才的渠道更加多元。
第四,集团化办学提供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平台。从2007年起,上海已成立9个行业职教集团及12个区域职教集团。各集团有来自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中高职院校的成员单位800多家。集团中的企业累计接受职校教师实践锻炼2000多人次,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约30万人次,集团实施“订单培养”近万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4万余人次。集团化办学大大提升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程度,最终促进的还将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上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探索的内涵很深、外延很大。相信在《职教规划》的统筹指导下,在社会各方的齐心协力下,经过不断实践探索,上海职业教育将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展现出独有的、优质的、可传承的绚丽景象与卓越风采。
全方面回应 城市未来发展新需求
《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职教规划》)近日公布。《职教规划》明确了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廓清了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轮廓,并对上海职业教育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规划、层次、专业布局结构进行了明确规划,体现了教育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具有重要意义。
体现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回应
《职教规划》对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作出顶层设计,体现了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高规格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
例如,从面向21世纪的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趋势来看,现代信息产业将与金融服务、汽车制造、现代贸易,机电设备制造和现代生物医药等产业高度融合,成为“互联网+”时代上海新的支柱产业。《职教规划》中明确提出“电子信息大类重点是专业建设方向的转型升级,对口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与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等新兴业态相关的专业”。
又如,为顺应现代贸易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职教规划》提出,财经大类“重点扩大高职层次培养规模,在会计、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等相关专业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
体现对上海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的回应
目前,上海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城市行列,人口的老龄化对社会公共事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职教规划》指出,“更加重视老年护理、社区管理、青少年管理、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从事生活、生存型服务的人才培养。重点支持开展社会培训,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和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对公共事业大类专业的准确定位,体现了对城市老龄化趋势下公共事业新需求的科学预测,同时,也为青年人就业开拓了新的生长点,可谓一举多得,利国利民。
体现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回应
发展文化产业是上海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满足上海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积极举措。作为海纳百川的上海,发展文化产业有着深厚的基础,也有着无穷的潜力。《职教规划》明确指出“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扩大中高贯通规模,打造高端艺术设计类院校。大力推进与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技艺传承人才培养。聚焦媒体、艺术、工业设计、时尚、休闲娱乐等领域,重点服务数字出版、新媒体、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推动形成艺术设计传媒领域的‘上海品牌’与‘上海设计’”,体现了对上海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为培养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各类高端人才打下基础。
体现对形成职业教育区域特色的回应
多年来,“百专业一面”和“热门专业一哄而上”成为制约上海职业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严重掣肘之一,《职教规划》对此作了很好的回应。
除了学校布局和专业布局进行结构调整以外,上海各区县将根据行业、市场需求,对区域内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作出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譬如,浦东新区将“引导区域内职业院校重点发展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制药技术类、财政金融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类、机电设备类、化工技术类、艺术设计类、材料类等专业类”;杨浦区则定位在“引导区域内职业院校重点发展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财政金融类、计算机类、公共服务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类”。《职教规划》对各区职业教育专业根据本区的特点作出指导性规划,不仅有利于避免各区县之间形成恶性竞争,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发展和错位竞争态势。
体现对构建“绿色上海”发展模式的回应
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已经成为“过街之鼠”,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课题。《职教规划》从职业教育专业定位角度对“绿色上海”发展模式做出了积极回应。
例如,对轻纺食品大类专业作出规定,鼓励发展现代都市工业所需的包装印刷、纺织服装相关专业;适度扩大食品品质控制、检验、营养、安全等相关专业规模。限制发展与高污染、高能耗和中低端劳动密集型轻工、纺织类相关的专业。
整体来看,新出台的《职教规划》在总体设计上高屋建瓴、未雨绸缪,体现出兼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思路和理念;在具体方案上又脚踏实地、细致入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