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提议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 学校应建地下停车库
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
●按停车泊位与汽车保有量1.2的合理比例估算,上海市停车泊位缺口高达约150万个。
●2014年上海市道路收费平均15.4元/天/泊位,这相当于中心城区泊位利用率为10%,非中心城区泊位利用率为15%。
●现行管理体制下,实际停车收入1.7亿元左右,道路停车财政收入每年损失在1亿-2亿元左右。
●上海市目前有2300多个运营单位管理总计约2500个场库,平均一个运营商管理约1.1个场库,管理极度分散。
●层层下放的方式导致上海700-800条道路停车由100多个运营单位参与运营,难以实现规模化运营。
晨报记者 李晓明
停车难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大城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民生问题,如何破题?
此次人代会上,不少市人大代表纷纷对此献言献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所长施进浩指出,在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上海,盘活存量泊位资源从而增加有效供给是主要的应对之策。
道路停车年损失1-2亿
“本市停车难问题客观上是停车泊位绝对量的不足,但最大问题是现有泊位利用率不高。”施进浩出示了一组数据:目前上海市小汽车保有量保持17%的年增长率,2014年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20余万辆,按照国际范围停车泊位与汽车保有量1.2的合理比例估算,上海市停车泊位缺口高达约150万个。但土地资源的稀缺导致停车泊位新增供给增长空间有限,因此只能从现有泊位挖潜。
施进浩表示,据上海市交委的统计数据,2014年上海市道路收费平均15.4元/天/泊位,这相当于中心城区泊位利用率为10%,非中心城区泊位利用率为15%。这远远低于调研实际走访时了解到的利用率数据。根据实地走访了解到的道路泊位利用率数据进行测算,上海市道路停车每年估计产生3亿-4亿元收入,而现行管理体制下,实际停车收入1.7亿元左右,道路停车财政收入每年损失在1亿-2亿元左右。
层层下放管理致监管难
为何统计数据与实际走访了解到的利用率数据存在差异?施进浩认为,造成上海市泊位总体利用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停车资源极度分散、运营管理粗放;缺乏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施进浩说,上海停车场运营管理行业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仍然呈现较为粗放的管理方式,众多的运营单位分别管理小块的泊位资源,不同场库之间信息割裂,无法通过对泊位资源的统筹调配来实现精确管理、充分利用。他说,上海市目前有2300多个运营单位管理总计约2500个场库,平均一个运营商管理约1.1个场库,管理极度分散。
在道路停车方面,上海市道路停车的运营管理由市交委下放到各区县,由各区县交通委员会或城市运输管理所再委派本区内的停车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这种层层下放的方式导致上海700-800条道路停车由100多个运营单位参与运营,难以实现规模化运营。政府监管极为困难,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监督。
如何盘活上海存量泊位资源?施进浩建议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启动供给侧改革,鼓励行业内的兼并收购,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停车管理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与此同时,政府发挥表率作用,变革现有的道路停车管理模式,收回层层下放的经营权,采取集中化运营管理。二是将“互联网+”与传统停车行业融合,通过对停车设施的智慧改造,建立上海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围绕平台开展错峰停车及车位共享服务,有效地解决信息割裂、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泊位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应牵头拟实施细则
对于“错峰停车”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施进浩认为,目前的“错峰停车”多是各参与方的自发行为,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的弊端,解决之道需要政府的介入,用“规范和制度”替代“自发和自觉”。
他建议,政府应当发挥牵头作用,制定规范和制度。平台和场库分别作为统筹方和执行方。政府作为牵头方,草拟错峰停车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制定错峰停车的机制及运营原则、适用方、明晰政府、平台及场库各方职责,确保参与各方有规则可循,做到奖惩有度。同时明确定价机制,由于错峰关系到民生问题,在确保场库收入高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政府制定惠民的错峰指导价格,保护市民利益。
学校建地下停车库
●中心城区的学校规划配置按照每5万人配置一所高中,2.5万人配置一所初中和小学,1万人配置一所幼儿园的标准,目前中心城区现有学校约608所,运动场地约425万平方米,折算系数后理论上约可以解决15万个机动车位。
●复兴高级中学2014年批准的改扩建工程中,操场下新建地下停车库增加地下停车位243个;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在大操场下建设主体两层的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26003平方米,停车位691个。
P+R停车服务能不能更“贴肉”?学校、医院,甚至公交停车场的场地资源能不能利用起来?在今年市人代会上,针对这一老大难问题,多位市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为缓解停车难矛盾支招。
P+R服务功能要提升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投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岳川看来,近年来,上海确实在大力推进P+R停车设施的建设运营,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场站建设。“然而,目前的P+R停车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有的一位难求,有的则门可罗雀。”陈岳川认为,这些“吃不饱”的停车位事实上也是一种浪费,如何提高吸引力需要引起思考。“目前大多数的换乘停车场就是提供基本的停车和轨交出行服务,有些自驾上班族可能会觉得,自己下班后的生活休闲消费需求还是要开车去别的地方。比如下班要去超市买菜、去饭馆吃饭或晚上看个电影,在P+R周边都没有,还不如直接开车进市区来得方便。”
陈岳川说,作为区域交通重点项目的芦恒路“P+R”综合交通枢纽,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不仅有停车和换乘功能,还配套了大型超市、区域商业和餐饮,服务功能的提升,将不少开往市区的自驾车吸引住了。“未来一些新建的郊区大型换乘停车场都应该会按照这样的模式建设。”陈岳川表示。
操场地下可充分利用
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秘书长朱红此前对中心城区学校运动场建设地下停车场进行过专门的调研。2015年8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可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P+R)、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特殊地区为重点,在内部通过挖潜及改造建设停车设施,并在有条件的周边区域增建公共停车设施。
“中心城区的学校规划配置按照中心城居住区每5万人配置一所高中,2.5万人配置一所初中和小学,1万人配置一所幼儿园的标准,目前中心城区现有学校约608所,运动场地约425万平方米,折算系数后理论上约可以解决15万个机动车位。”朱红分析道,近期建设的中心城区新建学校基本均按照运动场地下建设停车库设计,如复兴高级中学2014年批准的改扩建工程中,操场下新建地下停车库增加地下停车位243个;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在大操场下建设主体两层的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26003平方米,停车位691个。
靠“互联网+”思维
朱红为此建议,在前期规划基础上进行车库设计方案的优化,运动场地下建设地下停车库具有很多共性规律,由各区进行调研,按实际需求进行细化设计,目前已有不少类似成功案例可借鉴。出入口与周边交通及居民区能够统筹协调一致,可不影响学校基本教学,安全措施上保证到位,人防也可兼顾。在管理方面,朱红建议交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运营管理,设置合理的功能片区和收费标准。比如在地下车库中为学校设置专门区域,接送学生的机动车在指定位置顺序进入地下车库,学校在指定位置负责学生的交接和安全,可确保管理有序,缓解地面临时停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陈岳川则透露,目前市区一些大型公交车停车场也在日间开放了社会车辆停放功能,以方便周边商务楼宇和居民区的短时间停车需求,可以考虑在完善相关规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和推广。而在一些商务商业楼宇集中的中心城区,如何有效利用存量停车资源还是需要靠“互联网+”的思维。他告诉记者,可以借鉴美国一些服务运营商的模式,通过手机APP等提供泊车服务。“车主通过APP寻求停车帮助后,服务商派专人到约定地点接车。车主需要用车时再通过APP 呼叫,服务商再到约定地点原车奉还并结算费用。”陈岳川认为,政府部门还需要出台一些规定,对服务标准进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