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需要怎样的法学教育
核心观点
我们培养的法律人绝不能仅仅成为“法律工匠”,而应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践行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我国社会转型期和复杂国际环境下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的法治人才
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我们培养的法律人绝不能仅仅成为“法律工匠”,而应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践行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我国社会转型期和复杂国际环境下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的法治人才。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中国法学教育与中国法治事业始终同呼吸共命运。上海法学高校应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贯穿到法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拥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正确的意识形态,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战略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有理想、有思想、有担当的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高校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培养一批忠诚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人才,为我国立法、司法队伍培养遴选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为基层岗位和基层地区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基层法律人才;为东部沿海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输送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
为加快建设科创中心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
继“四个中心”和自贸试验区之后,作为一项新的战略定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将为创新型法治人才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上海法学院校类型多样、层次丰富、人才和知识密集,拥有20余所法学高校和专业,法学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2.2万余人,应紧紧着眼于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反恐处突、网络安全、知识产权、涉外法律等领域培养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
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不仅是指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创新,更重要的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思维和理念创新。在未来社会,“没有某一门单独的学科能够垄断 智慧”,更加需要具备“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维) 和“legalreasoning”(法律思维) 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事实上,在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世界名校,培养跨学科、跨专业、国际化的人才日渐成为一种趋势。一些大学的教学实践正在证明,认知经历的多样性与学生创造能力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上海需要大量既精通国内法律规则,也精通国际或地区性法律规
则;既具备法学基础领域广阔的知识背景,也熟知特定专业领域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法治人才。更重要的是,随着上海未来法律服务的内容和种类的多元化、高端化,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的边界进一步模糊,法律服务产品链也将进一步拉伸,衍生至法律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增值服务,这需要更多具备法律专业以外的多学科知识背景、跨专业执业能力、深厚人文素质底蕴,能够面对未知挑战具备思考和处理能力的跨界法治人才。
为参与国际竞争培养高端涉外法律人才
在支持上海向国际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上海法学类高校的发展目标不应仅仅瞄准国内一流,专业发展要和国际标准对标,学科建设要敢于对比国际同行,培养的法学人才当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既做本国文化的守护人、传播者,也做国际型人才培养
和交流的重镇。上海高校培养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应该融国际法律、经贸及其他专业知识于一身,熟练掌握一门或多 门以上外语,可以在国家间贸易争端、企业海外贸易诉讼案件中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又可以通过努力参与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
华东政法大学近年来按照国际化办学思路,做到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学生国际化。一是开拓多门类宽口径海外学习渠道,通过加强与国外一流高校的多层次合作,大力推进学生海外交流,支持学生到国外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扩大学生出国访学比例,鼓励大四推荐免试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出国访学。二是鼓励师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行业峰会,与国际师资加强交流合作,在“走出去”的同时大胆“引进来”,如近期聘请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成为我校荣誉教授。三是按照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在现有全英语系列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院系开设全英文系列课程,其中包括14门全英文授课的中国经贸法律硕士全套课程和9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等;试点举办多个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聘请海外名师利用暑期来校授课。
文/ 叶 青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