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茶话】玛丽·瑞瑙特:二十世纪一位奇异的作家
玛丽·瑞瑙特画像
■郑远涛
《波斯少年》的作者玛丽·瑞瑙特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异数,一位特别奇异的作家。好像很少人有像她一样的生活经历,有像她一样的写作手法。她作为一个女作家,作品很有历史的深度和硬度,同时她在情感上的展现非常细腻。张爱玲也喜欢玛丽·瑞瑙特的作品,她的写作有很多细腻的意象、精妙的笔触。
瑞瑙特的历史小说,我第一本译的是《波斯少年》,这在一个译者的选择里是非常怪异的。这是一个三部曲,关于亚历山大的一生,为什么不是从第一部《天堂之火》——不是从亚历山大的童年和青少年讲起,而是选择中间(《波斯少年》)那一部?这跟一种个人化的选择有关系,因为我恰好知道《波斯少年》这个故事,讲的是亚历山大的一个异国宦官巴勾鄂斯,他照顾了亚历山大最后七年的生活起居,也是亚历山大的爱人和床伴。但他来自被征服的民族,亚历山大在征战过程中,征服了波斯。他有波斯少年的陪伴,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会是怎样的,这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心,我就看了这本历史小说。当时我对古希腊没有那么多的知识,但是完完全全地被卷了进去。这个小说的漩涡、感情的漩涡,把我吸引进去,让我觉得,如果我作为一个对古希腊所知不多的读者,都能被深深吸引和入迷的话,可能其他人也同样有心灵的悸动吧。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不管怎么样都要翻这部小说,而且要把它翻译好。
历史学家探索过去的角度跟小说家不太一样,瑞瑙特可贵的一点,就是她恰恰不是历史学专业出身。
瑞瑙特1905年出生在伦敦的医生家庭,属于中产阶级。1925年她到牛津去读书,当时牛津有一个学院——圣休学院,专门收女生,这个学院里有一位语言学教授叫J.R.R.托尔金。当时他没有那么有名,因为还没有写《魔戒》。但是托尔金给瑞瑙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贝奥武甫》这样的古英语史诗上面。因为托尔金教授的教法是朗诵,用古英语的语音去朗诵、诠释史诗。那诗里面有不同的角色,他朗诵得很生动,像是说书人一样。瑞瑙特觉得“古”的东西,不是考据文字上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字什么意思,而是这些英雄都是栩栩如生的,有他们的生死爱欲,有他们的愤怒,有他们的狂喜。这对她的影响很大。而“二战”在瑞瑙特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使她跟很多的伤兵接触,也使她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
在瑞瑙特一生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决定——从大学毕业以后,要做一个自由作家。当瑞瑙特差不多五十岁的时候,她决定不写当代小说了,她想写自己所钟爱的题材,高中时代读《柏拉图对话录》引起的想象:柏拉图、苏格拉底、斐多……这些人具体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她很想用自己的想象去充实,让这些东西变得有血有肉。所以去她就开始了历史小说创作,第一本《残酒》,1956年出版。关于雅典衰落,她写到差不多苏格拉底去世的时候。
在瑞瑙特的小说里面,她其实做了很多合理化的推断,但是这种推断不是牵强附会,她根据人类学和神话以及神话学的很多考据,来推断神话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神话是如何沦为童话的。因为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有人不断给它加东西,包括说书人和游吟诗人等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和想象加入了不同的东西,而玛丽·瑞瑙特做的工作就是还原和剥离。
(郑远涛译“亚历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近日由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