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大师许四海宣布“封印” 百佛园内弘扬茶文化

2016-05-18信息快讯网

紫砂壶大师许四海宣布“封印” 百佛园内弘扬茶文化-信息快讯网

5月15日,海派壶艺大师许四海宣布“封印”,他将平时制壶所用的18方印章悉数用液体浇筑凝固,目前存放于百佛园四海壶具博物馆内。新华网梁鸿儒摄

新华网上海5月16日电(梁鸿儒)上海嘉定,曹安公路与外环线交叉口的东北角,有一座占地46亩的私家园林。在大部分人眼中,这座园林一如它的名字“百佛园”,以拥有“众多佛像”而著称。但在内行人眼里,让人称道的还有藏身其中的中国最早的私人壶具博物馆,内藏历朝各类壶具三百余件,堪称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紫砂壶发展史。

而这座园林的主人,便是在紫砂壶界赫赫有名的海派壶艺大师——许四海。作为海派紫砂艺术的代表人物,许四海的紫砂壶在艺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也拥有着众多的著名收藏者。多年来,他做的壶备受追捧,可谓一壶难求。

然而,2016年5月15日,就在70周岁生日当天,许四海正式宣布自己平时制壶所用的18方印章已用液体浇筑凝固,他以“封印”的形式告诉外界,余生将不再做壶。

少一个科长无所谓

但不能少了一个艺术家

高约5米的外墙,使百佛园内外变成两个世界。墙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墙内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香桂四溢。一身素朴打扮的许四海,年过古稀,依然精神矍铄。“退休”后的他,遇到有客到访,便带着客人在园中一一介绍他的各种收藏;若是无事,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室,看书写字,与老伴喝茶养生。

在他的工作室内,有两张宽大的桌子,一张是他平时写字作画所用,上面墨迹斑斑,文房四宝一应俱全,书桌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幅牌匾,上面是他亲手书写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冷暖自知”,许四海也多在这张桌子前与友人畅叙茶艺;另一张桌子略小,相对整洁,桌上整齐的摆放着许四海制壶所用的一应物件,桌旁不远处,扭头便可看见一尊塑像,那即是将许四海带入“陶艺”大门的恩师唐云先生的塑像。

许四海的制壶生涯始于1982年,在此之前,许四海在部队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干事,这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美术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陶艺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那时,他刚从部队复员转业没多久,在上海市某事业单位担任科长职务。差不多在此前后,许四海开始自学陶艺,他曾先后多次到我国紫砂艺术发源地江苏宜兴拜师访友,与大批紫砂艺术名家的结缘,使他愈发喜欢上了这门传统的技艺。两年的自学,使“入门”不久的许四海已经可以与当地紫砂界的同仁切磋技艺,只是距离“大师”这个称呼还有一定距离,直到他遇到自己的恩师唐云。

唐云是当时沪上著名画家,对陶艺也有着很深的造诣,许四海对其仰慕已久,但一直无缘得见。他与唐云的结识,源自一次偶然。当时,许四海同一科室的一位小姑娘,是唐云的一位亲戚,他偶然得知这层关系后,便托同事引见。这一次见面,使得唐云对许四海的艺术天赋大加赞赏,欣然收其为关门弟子,这成为许四海陶艺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许四海说,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恩师唐云的点拨有着重要的关系。正是当时唐云的一句“这世界少一个科长无所谓,但不能少你这样一个艺术家”,令其茅塞顿开,他才毅然辞去公职,专心学习制壶技艺。

在唐云的指点和引导下,许四海在书画、篆刻、诗文以及雕塑等方面的进步一日千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许四海融会贯通,在继承传统制壶技艺的基础上,把书画、篆刻等艺术融入创作之中,使他的壶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终成一代名家。

此后近30多年来,许四海一直以书画壶名扬于世,这个始自清代制壶名家陈曼生、杨彭年的制壶传统,被许四海继承和发扬光大,他曾先后与唐云、谢稚柳、程十发、胡问遂等书画名家合作,制作了很多书画名壶。比如与师父唐云合作的“云海壶”、与程十发合作的“合欢壶”等,还有他自己自制自绘的送给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的“八运壶”、为上海世博会特制的“和谐壶”等,都是紫砂壶的名作,成为文人名流竞相购藏的珍品。

精于制作 痴于收藏

许四海不仅是一位制壶大师,同时更是一位茶壶收藏名家。

百佛园内有家“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内藏中国历代名壶8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宝级孤品,这个博物馆便是及许四海收藏之大成。

许四海的收藏之路,同样始自早前的军旅生涯。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四海在广州某部队服役,受潮汕地区茶文化的影响,许四海开始养成喝茶的习惯;因为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壶艺的喜爱,他开始收藏一些老壶。

许四海回忆,他买的第一把壶是在汕头花2.5万元买下的程寿珍的紫砂壶。壶刚入手,许四海激动得一个星期睡不着觉,完全忘记了为了得到此壶使其债台高筑。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收藏,许四海节衣缩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更是多次远赴海外,只为觅得一把珍壶。

藏品一多,自然要考虑存放的地方,许四海初步有了建设博物馆的设想。

八十年代末期,许四海在愚园路一幢别墅内建起一座私人藏馆。1991年他又在长宁区兴国路建立了著名的“四海壶具博物馆”。这一阶段,许四海从制作小茶壶到陶瓷大作品,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陶瓷艺术家,也基本积累了收藏的首期资金。

1993年,许四海在嘉定区建立了“百佛园”,后来将“四海壶具博物馆”迁入其中。如今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六面七层塔楼,又名“百壶塔”。陈列了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紫砂壶具400余件。其中镇馆之宝“紫砂壶王”,为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所制的“大亨缀只壶”。

20多年来,许四海在这座占地46亩的江南园林中投资2.5亿人民币。除了收藏壶具,许四海对佛像也情有独钟。百佛园内有一条幽静的小道,道路两侧竖立着百余尊历代佛像,这便是园林命名的由来。此外,园中还建有一座“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里面有许四海、刘启贵等人历时12载收集的吴觉农的大量手稿、书稿和文献。

多年来,许四海为了收藏可谓倾其所有,除了自己的壶被拍卖得来的资金外,他甚至将愚园路和兴国路的别墅出售用以补贴支出。不少友人在参观完他的百佛园后大加赞叹,直言不是“百佛园”,而是“百宝园”。

钱不够才正常 钱够了 人就没了

毫无疑问,收藏对一个人的财力是极大的考验。在外界看来,以制壶作为主要收入的许四海,在制壶黄金年月宣布 “封印”,有点出乎意料,甚至一些人会扼腕痛惜。

但在许四海的眼中,做紫砂壶不能成为“印钞机”。“钱不够才正常,钱够了,人就没了,”许四海说,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那就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紫砂壶以及茶文化的推广上。

许四海说,要弘扬茶文化,需要投入大量心力。他做壶时常需要集中心智,半月内闭门谢客方成一把。在许四海看来,弘扬茶文化与制壶,已是鱼与熊掌,二者只能得其一。经过再三权衡,他决定放弃后者而全力弘扬茶文化。

制壶是为少部分人做事,弘扬茶文化才是为了社会大众。许四海说,国人讲茶道必言日本,论红茶必谈英国,似乎西方国家成了茶文化的源头和中心,而中国却成为一个可提可不提,日渐边缘化的地方,这令他心头很不是滋味。

因此,“复兴中华茶艺”成为许四海多年的夙愿。去年4月14日,正值我国现代茶业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诞辰108周岁之际,由许四海倡议并联合多家单位、机构和组织共建的“吴觉农纪念馆”,在百佛园内正式开馆。

年内,许四海将在百佛园建立第三座与茶文化相关的博物馆“陆羽纪念馆”。此馆将展出许四海多年凭一己之力收集整理的大量有关茶圣陆羽的文献资料,博物馆将对社会开放,三馆林立的“百佛园”将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壶中有宇宙,园内天地宽”,在许四海看来,“封印”并不意味着海派壶艺的终结,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有责任使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下去,有责任使中国茶文化繁荣复兴,而他也将继续为了这一追求倾注心血。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