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本报记者 张鹏
在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头脑风暴社团”极受欢迎。30多名社团成员先后获得第36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二等奖、DI上海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一等奖等。这个社团的发起者、运营者,其实是2014级会计专业的学生叶涛。学校创办人之一黄炎培先生秉持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教育理念,在这个小小的学生社团中得到展现。
作为一个以财经商贸专业为主的中职校,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构建了以“清荷文化”为特色的积极人格塑造平台。校长乔刚说,学校在做好教书育人的同时,通过改善校园环境、打通一二课堂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成才。如今,“清荷文化”已经浸润到学校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
小清新的班级环境浸润人心
走进1号楼108教室,“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八个大字映入眼帘。教室门内侧贴着“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对联。侧墙上,还贴有手抄的小楷吉祥经。房间的整体色调上以鹅黄、嫩绿、樱桃红为主,清新中亦带些许禅趣。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一间普通中职学校的教室。
原本,位于一楼拐角处的108教室狭小阴暗,物流班的学生又很顽皮。班主任徐灵均想到,“能否改造一个清新可爱的教室,让学生们有归属感呢?”
徐灵均是这间教室改造总工程师,而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参与其中的设计师。徐灵均和学生不仅一起改造了教室环境,还每月组织赏樱花、文艺节等活动,每次活动拍摄的照片都被收集起来,精心设计成班级的明信片和名片。
“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有着不可量化的效果。”慢慢地,徐灵均感受到了学生身上的变化。2011级物流专业毕业生朱小龙目前就职于一家期货交易所,成为一名操盘手。时间倒退4年,刚刚入学到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时,他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眼中的“麻烦生”,甚至面临能否毕业的困境。让他发生转变的正是“净荷斋”从润物细无声处感染了他。
挖掘史料培养爱校情怀
19世纪中叶,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开始萌芽并渐成体系。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作为现代中国职业教育最早的办学旧址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职教历史遗迹,如中华堂、校友堂、校铭碑等。
如何立足于职教文化,将职教文化与职教历史做深做大,并通过对现代职教文化历史的诠释来增强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引发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2015年,学校邀请沪上著名老画家郑波、黄大华和庞先健根据相关史料绘制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长卷,以连环画形式呈现出的《百年职教绘》鲜活地展现了百年职教历程,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督导中心主任方君杰说,学校在五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包括黄炎培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许多珍贵照片、影像资料以及商会校创办以来的许多历史照片。为盘活历史资料,去年起,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对现有校友堂、中华堂进行改造,建成了占地350平方米、集平面展示和声光电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一体的职教源展示馆。通过3D影像、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让中职生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和学校发展历史。如今,已经有来自全市的2000多名教职员工到此参观学习。
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发展爱好
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近年来,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不断探索打通一二课堂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人人都参与、班班有文化、处处有社团、学习无处不在”的氛围。
学生科主任范荣介绍说,目前,学校第二课堂包含专业技能类课程、德育课程以及以学生为主体运营的各类社团。并根据课程内容建设了网络微课、网络课程、面授课程、俱乐部等多种教学渠道。
法律专业教师杨春平担任第二课堂《生活与法》授课教师,与第一课堂的法律专业课不同,在《生活与法》课上,杨春平会教学生知法、用法的基本技巧,比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继承法、反家庭暴力法等。“第二课堂不受学生专业限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烹饪课、插花课等热门课程的名额,每年都被学生‘秒杀’”。
叶涛告诉记者,每年,学校会发放专款支持学生社团发展。学校还建设了“叶涛工作室”,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平台。
2013级会计专业中高职贯通班学生江宇航是校园里有名的小记者。“星光计划”比赛中,她不但担任记者,还参与了《市民与社会》节目的录制。今年,她还尝试为校园歌曲《成长路上》填词。“我原本比较内向,从不敢想象自己还能成为小记者。学校的校园文化为每个人提供了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我们找到兴趣爱好。”江宇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