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吃“金融饭” 龚家:做人也要有点“风控”常识

2016-06-12信息快讯网

 

今年89岁的龚浩成还住在教师老宿舍里。(资料照片)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28年,龚仰树教授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相当低调”,不过他常年执教的两门课程,即便是外行人也饶有兴趣:《投资学》和《固定收益证券》。

龚仰树任教于上海财大金融学院,父亲龚浩成是沪上知名的金融专家,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金融改革,从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到第一个信用评估机构……龚浩成都是这些大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除了父亲,在

龚仰树和两位哥哥的家庭里,很多成员目前都供职于金融界。

祖孙三代吃“金融饭”的龚家,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龚仰树说:“过的就是普通的小日子,普通得几乎不值一提。”

老父还住在财大教师老宿舍

记者见到龚仰树教授是端午节前一天。正嘟囔着“没有故事可以分享”的他,在采访间隙接了一个电话,来电者正是父亲龚浩成。原来,今年89岁高龄的龚老小恙住院几日,正打算找儿子办出院事宜。

“我父亲身体还可以,住在四楼,一直自己爬楼呢!”龚仰树的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

位于虹口区祥德路的上海财大教师公寓,六层楼的老公房,一批年逾八旬的老教授至今还住在那里,其中就包括曾出任上海财经学院 (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副院长的龚浩成。

龚浩成1947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为上海财经大学前身)银行系后就留校教书。此后,这所学校经历了较为坎坷的一段办学历程:1950年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后于1958年被撤销。1960年另选校址重建上海财经学院,但“文革”期间又停办了。学校的办学曲折也客观上影响了龚浩成的小家庭。“学校撤销后父亲先去社科院工作了一段时间,70年代初又被派到黑龙江。”

在1984年龚浩成被调到人行上海分行任职之前,这位教书先生留给三个儿子最深的印象就是:做事认真,好读书。“‘文革’期间,很多人已经不读书了,但在我们家里,父母亲都是教师,闲暇时都会翻翻书,虽然当时可看的书非常少。”龚仰树说。

龚仰树和二哥都在1977年参加高考,龚家大哥当年因为落实了工作单位而放弃参加高考。龚仰树和二哥都报了工科专业,一心想着“科技报国”,之后双双去了外地读大学。

龚仰树被大连海运学院(现为大连海事大学)录取,后因身体原因无法适应海上工作,不得不另做打算。“直到我准备考研时才发现,最方便的就是考商科专业。因为家里的书架上都是财经类的教科书。”龚仰树通过自学,顺利地考上了上海财大的研究生,而后留校任教,和龚浩成最初当教书先生的轨迹几乎一致。

门外金融改革风起云涌,家里日子平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融改革风起云涌。身为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三人小组”成员之一、筹建交通银行的主要成员以及友邦保险公司进入上海的推动者之一,龚浩成工作之繁忙和紧张可想而知。但有意思的是,台风中心偏偏没有风,外界有再多的压力,龚浩成都将它们挡在了家门之外———在龚家的小家庭生活里,每一天的日子仍然是平淡的。

后来,不少大学老师“下海”“跳槽”,当时快速发展的金融业迫切需要专业人才,待遇要高出大学教师好几倍,龚仰树却并不怎么动心:“我觉得自己的性格更适合当老师,喜欢教书。”

龚仰树的太太后来倒是辞了教职前往银行工作,个中原因却是“两夫妻在一个教研室工作,总是不太好”。

为人处事稳健为好,要有风险意识

“高收益总是和高风险相伴,而为人处事,学会控制风险是很重要的。”龚仰树时常这样告诫学生。即便是上着那门让外行人非常好奇的《投资学》课程,龚仰树极力给学生灌输的理念仍是“稳健投资、控制风险”。

说到投资,龚家人在这一点上和外人想象的也不太一样:一大家子人都和金融业沾边,但现在买卖股票的只有龚仰树一人。他笑言,“教学生投资证券,自己一点不碰证券不懂实务不行啊。”龚仰树告诉记者,论投资收益,很多学生都在他之上,而身为师者,他的责任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提点学生注意控制人生的风险。

龚仰树说:“日子过得普普通通无妨,但我们家的人不会做出格、不合规的事,这个我有底气。”龚家的家风起着作用,这家人信奉:平淡温和、稳健为好。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