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生存
Fissure Survive
上海四川北路有一片老房子,
建造将近有百年历史,
而周渊和他父母
从小就住在这片拥挤的老房子里。
“我们这个家是这片区最差的,
可以说在夹缝里生存,
在小弄堂里硬搭出一个房子来。”
不到30㎡的三层居住空间,
正常情况下3个人已经是极限了,
周渊的父母曾经一直想:
患有遗传性血友病的儿子,
不结婚是没有问题的。
周渊下楼都要一下下挪,必须十分小心
“谁知道他结婚了,
结婚后还有了孙子,
孙子一点点大起来就尴尬了。”
最实际的问题就是
本就很拥挤的3人空间要住进5个人。
周渊的儿子周俊宇想跟父母一起睡,
身患重病的周渊就必须睡在地上。
周俊宇想跟爷爷奶奶一块睡,
爷爷就必须钻进柜子里···
最后小家伙自己也困惑了
参与《梦想改造家》的设计师王平仲,一年前就有意帮他们改造房子,谁知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周渊家的楼梯不仅属于自己家,还属于邻居亲戚家的一部分。
想要改造必须征得亲戚同意,
而两家人因某些原因关系像敌人,
存在很大的分歧,
王平仲不得不无奈放弃。
设计师王平仲
时隔一年,
当王平仲再次带着勇气、诚意
走进这里,仔细查看房子一圈后,
他彻底被震惊了···
房屋的几面墙仅有一面属于周家,
唯一属于他们的那一面,
还是很临时性的搭建法···
一些墙面,
随手一掰,就掉了
处在两栋楼的挤压之下,
通风、采光存在很大问题不说,
老房子防风、防雨、隔音,
也是很大的问题。
“这样的房屋结构能撑多久?
顶多五六年时间而已。”
事不宜迟,
王平仲决定挑战这个
堪称“史上最难的房型”。
改造还没开始,邻居家亲戚就跳出来了,他们不同意改造,担心占用自家的空间,王平仲不得不多次奔波,一次次地修改设计图,耐心地为邻居讲解设计方案,而且再三保证不影响他们的利益。
终于在多次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获得了邻居亲戚的同意。
改造终于可以进行了,
但没想到改造的过程却状况频出。
秉持着好的设计,
首要考虑的不是空间,
而是人的舒适。
王平仲一开始就跑到医院,
询问医生“血友病人需要怎样的空间,
有哪一方面的需求?”
医生告诉他血友病人不希望看到红色,
而且要减少上下楼梯。
平仲当即决定为周渊建一部电梯,
但工人们却告诉他:
预留的空间无法装电梯。
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发现:
这幢房子没有一面墙是完全垂直的,
这就导致先前房屋的测量出现误差,
以前对空间的规划必须推翻,
根据最新的测量结果重新设计···
各种大小问题叠加起来,王平仲几近崩溃
但他不能放弃,
因为他身上背负的
不仅是周家五口的信任,
更是整个设计和施工团队的付出。
为此他整夜未睡,拿出了第16稿设计图
不仅抬高整个房屋的地基,
做到防潮、防水,
而且重新合理安排空间布局,
巧妙扩展出一部电梯,
再利用天窗的设计,达到通风采光的目的。
经过72天的紧张施工后,
改造最终完成,
周家人在巷弄远远看到自家的房屋
都不约而同地笑了···
通透的玻璃一贯到底
大门上的一个周字,
不言而喻的归属感,
让周家人暖到心里。
推门而入,
贴心加装的电梯,
让周渊40年来第一次不用再爬楼梯。
上到二楼,
两位老人的卧室,
不仅兼客厅、餐厅于一身。
还拥有了超大的储物空间
三楼更是让人惊喜,
周渊不用再睡地上,
夫妇两人终于能睡在一起了。
隔壁就是小家伙的房间,
他有了自己的书桌,
不用再跟奶奶挤在厨房里写作业。
等等···
那小家伙最担心的睡在哪里,
怎么解决?
轻轻往下一拉,书桌就变成了一张小床,俊宇终于不用跟爸妈、爷爷奶奶挤在一起了。
而三楼通透的天窗,
更是让自然光线
充分照进书房。
厨房和卫生间,
当然也各自独立。
二楼周渊父母的卫生间
厨房
而且考虑到周渊的身体不便,
三楼的卫生间还特意加了扶手。
三楼周渊夫妇的卫生间
这样温暖又实用的细节,
在这个家中随处可见。
王平仲制作的“夹缝中的灯”,
用原本的老木地板纯手工打造,
既是对过往的纪念、慰藉
也寓意新生活的希望与信念。
为周渊的父亲和周俊宇设计的两把椅子,
爱动手的父亲用来储存五金件,
周俊宇则可以用来存放书籍、玩具。
考虑到周渊要在家中完成一些工作,
这把摇椅极尽舒适,
久坐也不会劳累不适。
不仅室内空间处处体现着
对这座老房子、祖辈几代人
过往历史的尊重。
随处可见的老照片
特地保留下来的青砖
嵌于地板中的时光流转
外部空间也被设计得美轮美奂
看着看着,
奶奶再也忍不住,
哭了起来。
几十年的辛酸,
此刻的幸福,
全都被泪水包含。
她跑过去给了设计师一个大大的拥抱。
曾几何时,
这里还是夹缝中的至暗角落,
如今它竟变成了“灯塔”,
在巷弄的底端,散发出光辉。
或许这就是美好设计的意义,
它不仅用温暖、合理、体贴,
点亮作品,
更重要的是,
它照亮了一家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