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空间讲述昔日工业故事

2016-08-20信息快讯网

 

杨浦滨江岸线15.5公里,轮廓弯弯,像一只听风的耳朵。这个夏天,南段耳垂部位向市民开放出500米长的示范段,原先临江而居却并不亲水的平凉、大桥社区居民,最先感受到杨浦江景。

码头上的江风可好?钢管灯柱上的锈色是不是有点眼熟?老纺织厂墙上的“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会让你想起过去吗?

杨浦区介绍,根据市政府批复的规划方案,杨浦滨江重点建设的南段5.5公里岸线区域有30%用作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方“有限介入,低冲击度建设”,把工业城区的历史印记留在滨江,让公共空间讲述自己的故事。

码头工厂“锈”得真实

杨浦区是除了浦东新区之外黄浦江滨江岸线最长的一个区域,15.5公里现在被分成三段:南段,从秦皇岛路到定海桥;中段,整个复兴岛及周边区域;北段,军工路沿线。整个规划按照先南段、再中段、后北段的节奏进行。

2013年8月,市政府正式批复杨浦南段滨江长度5.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的控详规划。今年暑期,集中投射了杨浦滨江规划理念的南段500米示范段对外开放,开始收集“用户体验”。

不要看杨树浦路沿线的居民沿江而居,其实滨江码头和陆上生活区一直是隔断的,想要看到江面都不容易。公共空间开放之后,靠近此地的平凉、大桥社区居民,很快成为夏夜纳凉的主力人群。居民来到江边,脚下踩的是原来的码头地面,除了修补小块坑洼,设计方没有作任何铺设;他们看到的矮墙,是早已搬迁的纺织厂留下的围墙,仿照过去照片上的样式,在墙面喷绘了做旧的图案和“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标语;沿江的扶手和灯柱全部采用工厂里的粗钢管,钢管灯柱一字排开,夜灯初上,既温厚又憨直,为了“锈得真实”,钢管运到工地之后,屯了两个月慢慢“养锈”,经过表面处理之后才开始安装。

 

码头的线条非常刚硬,水泥地面之下就是江水,通常没法种植草木。为了“软化线条”,杨浦滨江做了一组小花坛,花坛也是铁锈色的,带有座椅,远看就像运输黄沙石子的货船,命名为“工业之舟”。工业之舟身子下面有两个轨道,过去是码头运货小车的车轨,现在和工业之舟“形成体系和线索”,重现码头工厂的场景。

“有限介入,低冲击度建设,能保留的全部保留,需要调整的部分,在功能和风格上体现历史感。”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500米示范段的每个景点,包括工业之舟、纱厂廊架、芦池杉径、渔港再现等等,都配有二维码,可以扫码了解设计思路和历史源流。

一条坡道连起纱厂今昔

同济大学的设计师在杨浦滨江设计了几座纺织廊架,放大了正常纱厂廊架的规格,以垂直的绳索作丝线,盘绕在水平横架上,廊架前站着纺织女工雕塑———既有纺织车间的穿越之感,又像弹奏竖琴。沿着廊架中间的坡道往背江的方向走,原怡和纱厂旧址上已经建起新的建筑。建筑背后,铺设了健身步道,滨江建设到哪里,步道就铺设到哪里。

一条坡道连起纱厂今昔,就像杨浦滨江想用这条岸线连起过去和现在。尽力维护历史外观的同时,杨浦滨江还有非常现代的一面:用信息手段管理滨江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引入建筑信息模型、能源管理、公共广播、环境监测、停车行车诱导等技术,比如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建立智慧滨江综合管理平台、应急管理联动系统,把区域内所有可管理对象数字化,基于“一张图”进行统一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信息展示的可视化,做到精细化管理。

让工业遗存“留”在人们生活中

杨浦滨江公司的办公楼紧邻杨树浦路,是1922年日本人造的纺织厂厂房。做过一番“修旧如旧”的改造,现代化的排水、通风设施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访客来这里,公司员工先带他们进展厅,看两段介绍百年杨浦工业的视频。

杨树浦的过往要从上海开埠说起。杨树浦路沿杨浦滨江岸线蜿蜒,一路通向上海东北部的江海门户吴淞口。在高度倚仗水运的年代,这里是各路客商登陆上海的第一站,杨树浦路两侧的狭长地带因交通便利,成为中外资本竞相落地之所。到20世纪上半叶,杨树浦一带聚集了纺织、烟草、造船、造纸、机器制造、制药、制皂、公用事业等各种门类的工业企业300多家,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工业基地,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许多“第一”。

这些历史不只存在于博物馆和档案馆,它滋养了地域文化,保留在许多杨浦区居民的个人记忆中,也成为杨浦滨江设计的理念之源。按杨浦滨江公司构想,建成后的滨江空间,可向往来市民讲述自己的故事。

受杨浦区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挖掘梳理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带的历史文化,了解这块土地的历史变迁,而这正是为了支撑滨江物理空间的规划,让工业遗存“留”在人们生活中。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