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将打造开放式剧场 广场舞大妈也能来
延安路高架靠近虹桥路一侧,四栋崭新的建筑巍然而立,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这里曾是上海市民家喻户晓的“舞蹈家摇篮”,云集着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院附属舞蹈学校等舞蹈院校,走出过汪齐风、辛丽丽、杨新华、谭元元、季萍萍等一代又一代的舞蹈家和领军人物。如今,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昨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向沪上媒体打开了大门,并发布首个演出季的节目菜单。10月1日起,两座剧场将正式对外开放运营。
现在:
硬件设施“一切为了舞蹈”
新落成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项目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4.5万平方米,地下约4万平方米。园区内聚集了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及附属舞蹈学校4家单位,包括2个面向市场运营的剧场和6幢保护建筑,由曾参与过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的美国STUDIOS建筑事务所担纲设计。
走进舞蹈中心,主剧场仿若一位“领舞者”傲然挺立,而另外三栋建筑折线蜿蜒,宛如簇拥的伴舞。大厅里,使用全新钢材搭建的旋转楼梯“钢”中带柔,如水袖般抛向天空,和穹顶相连。步入剧场,1078个座位看起来有些松散,前后排的高度落差也较一般剧场更大。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建设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乐胜利此前曾透露,作为专业的舞蹈剧场,这里的设计“一切为了舞蹈”,“这里其实可以放下更多的座位,但为了让每一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有好的观赏体验,我们将座位数控制在了1000个左右”。
与大剧场隔楼相望的小剧场,仅有291个座位,但舞台却是按大剧场1:1建造的。除了容纳一些实验性的小型演出,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用于大型演出的合成联排。有了这个剧场,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出新作时,再也不用奔波于外地剧场,在小剧场排练完毕,便可与大剧场“无缝衔接”。
另外两栋建筑内,48个为“两团两校”量身定制的排练厅让舞者们兴奋不已。“排《天鹅湖》时,48只群鹅终于全都可以站得下了!”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站在上芭的大排练厅里,兴奋地向记者们“炫耀”着,“你看,这地板下面,铺着一个个30公分厚的橡皮圈,就像装了弹簧一样”。她告诉记者,这样的弹簧地板,可以有效减少舞者在弹跳中,膝盖、腰部与颈椎受到的冲击,延长艺术寿命。
除了激动,辛丽丽更感慨万千,因为这里,是她从13岁起便付出所有艺术精力的地方。
过去:
这里曾是上海舞蹈家的摇篮
“中国好的东西要有,外国好的东西也要有。上海也要有芭蕾舞团和舞蹈学校,既要会跳民族舞,也要会跳芭蕾舞。”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看完民族舞剧《小刀会》的一番话,让上海有了自己的舞蹈学校。
1960年3月,上海舞蹈学校正式成立,并于一年后搬迁至现址——虹桥路1674号。6年后,舞蹈学校的首批毕业学生分为两组,交出了他们的学习“答卷”——芭蕾舞剧《白毛女》和民族舞剧《长征组舞》,而这两个演出团队即为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的前身。1979年,两个舞团相继于此成立,三家单位开始共用区内的6栋历史建筑。随后的30多年里,一代代舞者在此挥洒汗水,走上国内乃至国际舞台。
2012年,为了配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新建,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集体搬离此地,暂借它处。时隔4年再度回家,辛丽丽回忆起当年在这里学习舞蹈的场景,“那时候这里哪有那么繁华,到了晚上,安静得一只鸟飞过的声音都听得见”。而如今,辛丽丽说,那群“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孩子来到这里,兴奋得上下乱跑,“我们团的人第一次来的时候,不停问我‘这是我们家的吗?这是我们家的吗’,那种感觉就像小孩子搬进了别墅一样”。但她却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赶快出人才、出作品”。未来,她希望能与更多的国外舞台对换演出季,“现在我们有了对换的资本,可以把国外舞团请进来,甚至把国外优秀的舞者引进来”。
未来:
广场舞大妈也能来跳舞
能来这里跳舞的并非只有大师,走进这里的市民也并非只能看戏。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博文告诉记者,除了“国际”,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开放”,“剧场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欢迎大家来看一看、玩一玩,喝喝咖啡、拍拍照,此外,我们还会提供舞蹈的相关书籍、影像,以及大师工作坊、公开课。”
这个1984年出生的女孩,在接手这份工作之前,对舞蹈几乎一无所知。8个月的时间里,她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80后,一起恶补舞蹈知识,更探索剧场的无限可能。在她的设想中,未来的舞蹈中心将按季节,设定不同的舞蹈演出主题,“春天主打新人,夏天做亲子季、舞蹈训练营,秋天是大师季,而冬天则搞一些热热闹闹的迎新演出”,而每一个受邀的国外舞团,都将在演出之余举办大师班或工作坊,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
剧场之外,舞蹈也是无处不在。阅读休息区、休闲咖啡厅、舞蹈衍生产品展示区等都将全面开放,WiFi 网络会覆盖大剧场大厅。咖啡厅里,将放满各种舞蹈艺术书籍;演出结束后,观众也可留下喝杯小酒,交流一下观后感。张博文还表示,只要愿意遵守剧场的规定,他们会向广场舞大妈们打开大门,“下雨的时候,如果没地方跳舞,大厅又恰好没有演出的话,欢迎她们来跳舞”。
舞蹈,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里,不再是高冷的艺术品,而将融入普通市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