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发现成年大脑记忆存储基本规律

2016-09-06信息快讯网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一声巨响、凄厉的尖叫……被吓得呆若木鸡,一动不动的体验,你有吗? 再次听到类似声音,即使时隔多年,恐惧也会被重新勾起。大脑如何存储恐惧记忆的?昨天23点上线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科学家的最新发现,他们不仅发现了大脑存储恐惧记忆的重要神经通路,还顺藤摸瓜,找到了成年大脑存储记忆的基本规律———非常经济节能。

动物对于恐惧的记忆,一部分是先天的,比如老鼠闻到猫的气味就会害怕,另一部分则是习得的,与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差不多,当一种声音与恐惧联系在一起,只要再次听到这种声音,动物就会重新陷入惊恐之中。

很多恐惧记忆的形成,与大脑中附着在海马末端的杏仁核息息相关。这是一个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并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原先,科学家认为,在小鼠中,听觉恐惧的信息会从大脑的听觉感觉区流向杏仁核的侧杏仁核,再通往下游直接控制运动的区域,由此产生恐惧反应,而从杏仁核回到感觉皮层的投射,只有在猕猴等灵长类动物中存在。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蒲慕明课题组的副研究员杨扬在浏览小鼠大脑联接图谱的时候,突然发现,小鼠听皮层也有来自侧杏仁核的投射,于是她就和刘丹倩博士一起“追踪”了下去。

这一追,收获巨大。杨扬和刘丹倩研究发现,从侧杏仁核投射回大脑初级听觉皮层的这个神经回路一旦被抑制,小鼠就不那么害怕原先非常恐惧的声音。“假如我们可以在人脑中找到对应的通路,那么我们就可能通过调节这个通路,减轻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蒲慕明说,这一基础研究的发现,将为未来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目前药物治疗脑疾病效果并不理想,而生理、物理刺激和干预,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过,更有意义的是,这两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发现了成年大脑存储恐惧记忆的模式———这是科学家从来没发现过的。

大脑与电脑不同,它没有一个像集中存储数据的硬盘,而是存储在以突触为基本单元的神经网络中。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大脑中有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与上千个同伴相连接,它们之间传递信号,就是通过突触完成的。而突触会不断变化,形态、数目,以及连接方式,都会随着学习和记忆改变。通过荧光标记,杨扬和刘丹倩发现,侧杏仁核-听皮层的突触在经过恐惧训练后,明显增多了。“成年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不会变化,可突触却可变大、变小、形成或消失。”杨扬说,“通过观察,我们发现,98%以上的新形成的突触都遵循‘部分新增’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些新突触往往由旧有突触“改造”而来,这种形成新突触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空间、细胞能量,还可节省“建材”———结构蛋白的数量。“我们在所有与学习有关或无关的突触变化中,都看到了这个现象,所以这可能是成年动物大脑中突触形成的普遍规律。”杨扬说。

《自然-神经科学》的主编凯文·斯尔瓦称赞“这是一项极具价值的研究”。蒲慕明透露,通过脑科学卓越中心的合作机制,已有北京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基于这一发现,开始研发新的人工智能存储网络。

台湾未成年女生暑假打工被骗成陪酒妹
学生科创开始体验科学之美
地标记忆·大自鸣钟|风雨药水弄
两代女科学家接力摘取“科学明珠”
星地对话前夜——“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速写
材料物理科学家张远波:科研魅力在于不断攻克“不可能”
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孤抄本《本草拔萃》在上海书展首发
将成都车展亮相 路虎推发现神行限量版
星地对话前夜——“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速写
西伯利亚山洞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针 距今5万年
6名科学家“火星”归来
人类“脑洞”300万年开了6倍 合作让大脑变大
日本学生记者:唤醒沉睡的战争记忆
9·3胜利日|永不褪色的记忆 老照片带你重温“胜利时刻”
日本夫妻的家庭支出 月还9万贷还得供8岁孩子上学
恶心食物红遍网络 模样稀奇古怪
在民族开端的记忆里,寻找文化自信的基因
VR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命题
日本“自然科学绘本大师”松冈达英在沪开讲座
科学新发现:高个子判断物体方位更准确
探索一种让科学“说话”的方式
VR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命题
科学家做科普“梗”在哪儿
《科学队长》,科学家们送给孩子的音频礼物
上纽大科学家揭示最新研究成果——大脑神经元帮人类过滤无关信息
【社会观察】当父母的记忆如秋叶般一片片凋落
2016上海科学会堂秋季草坪音乐会举行,女科学家旗袍秀显风采
美15岁高中生吸毒后将同学斩首 视为成年人受审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