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种让科学“说话”的方式

2016-09-16信息快讯网

■第一届科博会是展板,不过展板承载的文字内容有限;第二届是二维码,承载了声音、图像和视频;今年的展览则加入了更炫酷的展示手段和几乎每半小时就有一场的科普演绎,还有100位科学诠释者为观展者服务

■上海科博会不想只有主办方在“说话”,它更希望固定住一大批创新的主体企业,让他们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成良性互动。今年的科博会上,10多款产品的首发仪式将是这个方向的第一步

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简称“科博会”)今天开幕。尽管每年在上海能看到不少“高大上”的科学技术展会,但是创办3年的科博会创下了令人惊喜的增长———去年大约有10万市民自掏腰包前来参观,今年的展会还没开始,格瓦拉售票平台已经售出8万张门票。

怎样让公众自愿接受一场科普教育?3年科博会,主办方一直在探索这个命题,探索一种让科学“说话”的方式。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将其中的“门道”总结为:第一,展品要有趣;第二,要让观众能看明白;第三,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伴随着科博会的举行,这种探索今后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一样的展品不一样的“说法”

火星车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大装备零部件,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它精密、前沿,不过从外表上来看,它就是一辆普通的小车。同样的展品,也曾出现在上海工业博览会的展台上。

“科博会和工业博览会的受众群体不一样,所以我们解说方法也要不一样。”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主任胡陶荣说。

第一届科博会是展板,不过展板承载的文字内容有限;第二届是二维码,承载了声音、图像和视频;今年的展览则加入了更炫酷的展示手段和几乎每半小时就有一场的科普演绎,还有100位科学诠释者为观展者服务。

中福会少年宫科技教师孙慧就是其中的一位。开展前,孙慧拿到了主要展品的解说词,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停留10秒就能测出身高、胸围、臂长的试衣设备。孙慧立刻将它与“快速证件照小屋”联系了起来:“我们进小屋拍证件照是给出一张照片,现在进小屋直接给出3D人体模型数据,这就是科技发展的力量。”孙慧的解说形象而生动。

从去年开始,上海开始在各行业、场馆、社区中培养科学诠释者,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上千人,这就是一批可观的让科学“说话”的力量。

未来产品的科普化将成为“刚需”

从第一届的150多家参展企业到今年的约350家企业、逾3500件产品,主办方付出了多少?杨建荣说:“很多都是企业找的我们,如果一个展会有价值,应该有自己的生命力,靠自己的力量成长。”

在今年的科博会上,有一套VR(虚拟现实)过山车设备,据说集成了当前最先进的VR技术和动感技术,这套设备在上海某大型商场有体验,每次每人100元,生意火爆,不过这家公司还是决定把商场那套设备搬到科博会现场来,免费让市民体验。问他为什么舍得放弃4天的营收,这位年轻的总经理笑笑说,应该让更多人体验一下最好的VR技术,让他们看看未来世界的样子。

国内外家电品牌展区,是科博会的一个保留节目,第一届约占600平方米的展区,今年几乎翻了一倍,海尔、长虹、三星等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都来了。如今的家电设备新功能日新月异,对消费者讲述家电知识,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科普。

海信集团一位负责人说:“我来这里设展不求卖掉多少产品,而是想把我们每一次新开发的产品功能告诉公众。找了这么多展会,还是觉得在科博会上讲得最清楚。”讲得清楚,才能产生购买欲望,当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件产品上市前都要率先寻求告知公众的平台。

从“展品”到“产品”,打造科普产品采购平台

在今年的科博会观众构成中,专业观众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创业企业的老板很乐于通过科博会寻找商机。

展会上人头攒动,每个展位前的观众其实就是市民在为自己想要的产品“用脚投票”。在越来越讲究协同的今天,任何一个方向的突破都可能带来一款热销的产品。杨建荣认为,上海科博会不想只有主办方在“说话”,它更希望固定住一大批创新的主体企业,让他们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成良性互动。

今年的科博会上,10多款产品的首发仪式将是这个方向的第一步。作为配套,本届科博会也将第一次举办科普产品采购大会,一个一头连着科普场馆、惠及百姓,一头连着企业的科普产品交易平台已见雏形。

报记者 沈湫莎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