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不朽史诗《长征》交响乐明晚奏响

2016-09-29信息快讯网

 

余隆29岁留学德国时,曾执棒捷克斯洛伐克乐团录制《长征》交响乐,那时他就与外祖父丁善德探讨《长征》的演奏。(上交供图)

 

余隆表示,会更大胆地去挖掘新的表现方式。(资料图片)

■本报见习记者 姜方

明晚,上海交响乐团2016-2017乐季开幕音乐会上,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联袂驻团艺术家廖昌永,以一场激荡着革命情怀的音乐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献礼。音乐会上半场,吕其明的 《红旗颂》,柴可夫斯基的 《我无限爱你》及田丰作曲、邹野改编的 《沁园春·雪》 由廖昌永逐一唱响;下半场,《长征》 交响乐将压轴整场音乐会。

昨天下午,余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入分析了其外祖父、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先生这部 《长征》 交响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他眼中,80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史诗,凝结着英雄主义的魂魄”;《长征》 交响乐代表了中国的时代精神,又蕴含着人性对英雄主义的永恒追求,“新时代也需要引领人心、带动社会向上的好作品”。

据丁善德创作手札中记载,如何以准确的音乐语言刻画长征途中最典型的艺术形象,是作曲家思考最多的问题。为了还原这部“革命史诗”,丁善德访问了许多当年的长征亲历者,多次走访江西瑞金、井冈山,贵州遵义和四川,陕西等红军经过的艰险地区。

提起丁善德,外表硬朗的余隆眼中多了些柔情。“外公是看上去慈祥、内心坚定的人,他对信仰的追求在 《长征》 交响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余隆29岁留学德国时,曾执棒捷克斯洛伐克乐团录制 《长征》 交响乐,那时他便与丁善德就演奏进行探讨:“可能因为血缘关系,我比较熟悉他的音乐语汇,也会更大胆地去挖掘新的表现方式。现在随着年纪增长,对作品的理解从旋律化的东西沉淀到了精神层面。”

第一乐章 《踏上征途》 以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为主题素材,再现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正是这简单的旋律,让很多同余隆年龄相近的乐手演奏时湿了眼眶,因为他们是从小听这首歌长大的。“红军踏上征途时也有迷茫,人性是共通的;进军过程中交织着民歌,表现了人民渴望红军再度归来的祈盼,情绪渲染感人至深。”《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则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到了最终乐章 《胜利会师》,宏伟的陕北民歌开场便营造出胜利的欢腾氛围,“这更是信念的胜利,回归了英雄的主题”。

采访过程中,余隆不断强调他的英雄主义情结,呼唤所有人对史诗应心存敬畏。“从凯撒大帝、汉尼拔到霍去病,英雄辈出的时代,才是有意思的时代;从特洛伊战争、布匿战争到垓下之战,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史诗,都应被铭记于心。”长征同样是波澜壮阔的英雄诗篇,虽已过去80年,不畏难阻、百折不挠的精神依然闪耀。“长征精神是特定时代塑造的,但从人性角度看,它永远不会过时。”

1962年,全本 《长征》 交响乐由黄贻钧执棒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第三届“上海之春”音乐会。《长征》 交响乐见证了音乐在上海的薪火相传。著名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老团长黄贻钧当时看了前三个乐章的总谱后非常喜欢,每天来回乘车的路上便默默把它们背熟了。当他应邀去北京指挥中央乐团时,把《长征》 交响乐作为重点推出曲目,在全国不遗余力地推广这部杰作。追忆前辈,余隆说:“上海是英雄辈出的城市,这么多伟大的作品都在这里诞生的,对作品的传递也代代相承。作为后辈,我们不仅要纪念他们,还应将更多优秀的作品送到爱乐者的心中。”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