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落实责任属地化等为抓手深化公安改革 机制创新激活交管警力资源
今年上海交通违法大整治期间,交警勤务机制也在悄然改变。上海公安机关以落实交通管理责任属地化和加强辅警力量为抓手,把交通管理中的用人机制作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内容,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和资源,为保持和巩固整治成效提供强大动力。
划设96个交警责任区
今年,上海警方在市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划分96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交警大队,对应若干街镇和公安派出所。
96个片区的交通堵不堵、秩序好不好,责任主体在交警,考核主体也在交警。每个片区下设若干责任岗,每个责任岗包含多个路口或多条道路,并将管理责任分包到交警个体。
传统模式下,交警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站桩式”执勤。市民群众可能时有这样的感受,堵车、交通违法严重的地方却见不到交警在场。属地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减少这种模式下的管理盲区,充分调动警察的人力资源。此外,每个区组建一支机动队,不间断开展辖区巡查管理,与责任区交警形成叠加。
张熠是虹口交警支队第一责任区队第一责任块的“块长”。他负责的区域南起北苏州路、北至武进路、西到河南北路、东抵第一人民医院。这个“责任块”里有10名民警、8名辅警,区域内涉交通的110警情数、交通违法查处数、事故发生数将决定他们的工作绩效。
张熠说:“和以前相比,我像是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再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天的工作,而是要经常思考拥堵发生的原因,在平时想方设法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派出所日均取证6000起
整治以来,全市派出所日均取证、查处交通违法超过6000起。这得益于上海公安机关将交通管理纳入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职责范畴,实现基层执法力量与责任区交警的联动合作。
派出所不替代交警职责,而是依托治安巡逻、视频巡逻、社区警务等日常工作,配合辖区交通执法管理,承担静态交通违法查处、视频取证转递、特殊条件下交通秩序管理及排堵保畅等职责。
长宁区荣华东道近古北路的一段是一条狭窄的步行街,不少驾驶员将车辆随意停放在此,影响了周边小区居民出行。由于这里不属于市政道路,交警没有处罚这些车辆的权力,而派出所又无交通管理权,导致这一乱象难以根除。交通勤务机制改革以来,虹桥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傅开臣和交警支队责任区民警杨晓群一起到现场勘察,商量对策,确定了安装隔离栏、立柱等硬件设施阻止车辆停放的方案。傅开臣通过社区物业、业委会向居民征求意见,并在居委会支持下与街道沟通,落实施工资金。一个月后,隔离栏、立柱安装到位,荣华东道乱停车、出行拥堵的状况彻底改变。
交警队与派出所形成固定配合,建立一套责任明晰的工作模式。徐汇交警一大队与天平派出所配合,通过视频交接、警务互援等模式,在三个月内共计联勤查处辖区各类交通违法1075起。
交通辅警进驻千余路口
今年,上海警方按照国务院 《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初步建立起3400余人的交通辅警队伍,并明确了辅警的执勤规范、权责边界。目前,交通辅警已经在全市1100余个路口和相关路段参与指挥交通、疏导拥堵和辅助执法,置换解放出了一大批警力资源。
例如,长海医院门前的长海路上违法停车、违法变道情况多发,成为杨浦公安分局交警四大队与属地五角场镇派出所着力攻坚的问题。五角场镇派出所在长海医院周边安排10名辅警,采取“辅警+电子警察”模式,增加了长海路上的人力投入,确保医院门前交通通畅。
普陀公安分局集中培训交通辅警,培训重点包括路口疏导、违法纠正以及指挥手势等。此外,交通辅警全部配备执法记录仪,对诸如机动车在网格线上停车、机动车在人行道上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拍摄,证据固定后交由交警支队专职民警进行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