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 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8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举行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宣布,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将于年底完工。
仪式现场,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施工前拆卸下的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趋利避害的“镇物”——宝匣归安,标志着大高玄殿完成正脊合龙。据悉,大高玄殿的修缮工程于去年4月2日正式开工,到今年年底,首期工程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将顺利完工。
正殿宝匣内存放何物仍是谜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由于历史原因,大高玄殿数次遭受磨难,破坏严重,险情频发,直到2010年才正式回交故宫,并开始全面的勘察调研、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研究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勘察修缮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大高玄殿正殿的宝匣保存完好,基于文物保护要求未进行不必要的开启工作。根据既往经验及研究发现,宝匣内一般会存放有五金元宝、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反映古人趋利避害的心理。此次修缮过程中,故宫坚持传统,仍将宝匣原封不动地置于原位。
据介绍,大高玄殿后殿曾发现一个宝匣,由于松木匣盒腐朽,人们得以一睹宝匣内部真容,里面装的是五谷、五色线和五个钱币。专家介绍,考虑到正殿级别较高,正殿宝匣内所放之物应该不同于后殿,“可能有五色宝石”。
工匠精神、科研态度融入古建项目
“截至目前,有20多家院校及科研单位、超百名研究人员参与到大高玄殿的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中去,现场记录影像照片约6万张,测绘图纸1400余张,环境数据监测270余天,各种文物样品取样1800余袋,拓片200多张,匠人文字调研稿4万多字。”单霁翔以一组数据概括了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的联合研究,紧密贯穿大高玄殿修缮始终。
他同时指出,不同于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大高玄殿项目使用国家文保专项资金,受到招投标制度、工期、资金等方面制约。如何突破并做到“研究性”保护,大高玄殿项目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比如,故宫引入了考古学手段和理念作为突破,首次将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缮保护中。“将不同时期的修缮和改动视为层层叠压或打破的‘考古地层’,进行全面、细致的信息提取,以获取不同时期营建、修缮所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和工艺,最大限度保存建筑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单霁翔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故宫团队的考古人员第一次走上屋顶布置探沟,进行考古勘探。考古人员对木构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测绘、信息记录,尤其是对易被频繁修缮的木基层、灰泥等部位,做了最大化、最真实的信息记录。
此外,故宫还对在修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匠人和他们的技艺进行了详细的影音记录、口述史整理。单霁翔坦言:“记录和研究建筑遗产,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内在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变迁。反过来,建筑遗产作为‘活’的遗产,当代任何与之相关的人类活动都要被详细记录和研究,这对传统工艺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北京11月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