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
图说:莫斯科新歌剧院歌剧《伊戈尔王》演出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 摄
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昨晚以莫斯科新歌剧院的歌剧《伊戈尔王》闭幕,纵观历史,任何一届艺术节的闭幕都意味着艺术生活的绵延、艺术创作的提升、艺术交流的多元、艺术盛会的蓬勃,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助力,就是艺术家们心怀——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未来,都要为人民创造美好艺术生活的信念。
图说:将军后代们与上海歌剧院演员同台演唱《长征组歌》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长征剧目 足以传代
为人民创造美好艺术生活是和平时期艺术家的共同信念。这股信念,绵延自战争时期,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今年艺术节举办期间,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10月22日前后,一系列以“长征”为主题的节目轮番上演。北昆的大型原创昆曲史诗《飞夺泸定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由前辈艺术家排演,如今是第四代演员复排,堪称“传家戏”。与常人印象中清新雅致的昆剧不同,这台演出是一台故事情节清晰、表演兼备文武、舞美设计创新的大戏。
上海歌剧院的《长征组歌》继八一建军节在大剧院上演后,此次艺术节期间,又在上海音乐厅内外演出。首场音乐厅内演出,还邀请到将军后人,与歌剧院的演员同台高歌。据悉,此次复排,“歌词取自最能代表作词者原意的1965年版本;合唱部分的音乐取自200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总谱;伴奏音乐则集中了1965年、1975年、2005年等各个时期的精华”,集结了几代艺术家的创作精华。此外,《长征组歌》还冒雨在“艺术天空”板块亮相,于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大宁公园等地公共空间巡演,让更多的市民缅怀历史,展望将来。
图说:大型话剧交响剧诗《长征:不朽的丰碑》献演艺术节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无论多远 别忘来路
新作中,原创大型交响诗剧《长征:不朽的丰碑》,也以大气磅礴的交响乐、写意浪漫的手法再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主题。如今回望“长征”主题作品,除了回顾这一段历史之外,更多的是传递一种信念,那种为抵达理想的彼岸、为赢得最后胜利的不屈不挠的信念。
演出现场,当掌管着物资军粮的军需处长被冻死在山头时,不少观众一再湿润了双眼,他们中既有老红军的后代子孙,也有年轻人。台上,被冻成冰人的军需处长的身影如同屹立于雪山上一座晶莹的丰碑,在灰暗天色中的茫茫雪山里熠熠生辉。导演陈薪伊说:“在80年后的今天,重现这段红军历史,当用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形式。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几万红军用双脚走过,大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对于这样的征程,我们去讴歌与抒发,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图说:《长征路上民歌行》奏响“艺术天空”序曲 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 摄
艺术传世 需为人民
艺术创作能够传代的正途,源于始终致力于为人民抒写。时代发展,使得人民对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攀升。以往,是和平安宁的生活,如今,是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在10月15日“艺术天空”首场演出上,《长征路上民歌行》,集纳了《井冈山上太阳红》《十送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等脍炙人口的民歌,赢得市民观众的共鸣。几天后,上音也在同一地点举行了“走向胜利”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音乐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长征六号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刘玉玺及其百余名同事,也在现场观赏。他最喜欢气势磅礴、昂扬乐观的《红色征程》,让他回忆起如何在工作中克服难关:“这些作品让我经常思考,什么是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一方面可以上升到国家使命,另一方面也落实到生活中。我们只要把具体工作做好,做好这栋高楼大厦中的小螺丝钉,就是现在的长征精神……”
对于北昆、上海歌剧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创作单位和艺术家而言,以“长征”为主题的作品传代至今,说明了为人民抒写的作品,和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节目,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可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