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对必败之战的一次深刻反思
《太平洋战争》[日]儿岛襄东方出版社
珍珠港的硝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弥漫太平洋地区,这一战长达三年零八个月,波及三十六国,十五亿人。相关著作汗牛充栋,作者大抵为参战军人,能整体、有力地把握战争局势,但是因为所持立场不同,总给人一种是对方擅自开战的感觉,不足以反映战争的真实性。
作为日本战史研究的权威,儿岛襄花费七年光阴寻访日军决策的亲历者,并深入旧战场,力图站在中间立场,从政策到战略制定乃至战斗的具体实施,来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
本书第一章记录日本如何谋划和看待太平洋战争,并深层次地阐述战争的背景。第二至七章讲日本利用“先发制人”和“以己优势攻敌劣势”的战略,所向披靡,先后鲸吞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取得了二战前期的军事优势。山本五十六的联合舰队甚至穷追猛打,企图趁美军内部出现对立之际,全歼美国舰队。第八至十章透析太平洋战争的一干转折点,从山本五十六之死,到战舰“大和”和“武藏”的沉没,日军的指挥系统渐趋崩溃。其实,中途岛大海战是一个最实质性的转折点,日本在这一役中就已经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根据当时的国情,日本不敢打持久战,便孤注一掷发起瓜岛战役,但是由于总部的一个差池,完全打破了获取增援的希望,让瓜岛成为了日军永远的“地狱之岛”。末四章介绍日本的局势不断恶化,从英帕尔战役的惨败,到塞班岛的失守,再到菲律宾的决战,使日本彻底陷入到“进也亡,退也亡”的窘境,直至投降。
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然而,这场战争对亚洲和太平洋周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导致了欧洲轴心国集团的灭亡、美国使用原子弹、反殖民浪潮等重大事件,还影响到中日两国的政治发展,更形成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不同阶级阵营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莫泊桑曾在小说中说:“战争,那是国家高层的事。”日军中当然也有不想打仗的将士,他们心忧是否能生还故土,在无数个深沉的夜晚里,吸着烟,唱着家乡的歌:“豆腐酱菜数奈良,来自贵国盲圣乡,民俗风起千年久,此地无人不称唐……”古宫大佐的遗言“我累了,我想睡觉了”尤为发人深省。
英国学者福特和日本作家山冈庄八都曾写过同名书,且轰动一时,但是论气势的磅礴和内容的细致都逊于本书,全景式地展示太平洋战争的历史细节是本书的两大亮点之一。其次,儿岛襄选择以战败国的角度,并以一个学者的风度和严谨来反思前人的战争行为,详解日本“必败之战”,亦赤诚可嘉。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日本地小人少打不起持久战,认为这个才是日本战败的主因。儿岛襄另辟蹊径,就战争的自身规律来展开评论,对战败的致命伤进行深刻剖析:战争的胜负不单纯地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武器、兵力和战术,更取决于综合实力的较量,包括战争体系是否完备、组织理念是否先进,以及国家体制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太平洋战争是人类的一场空前浩劫,同时也让始作俑者的日本输光了明治维新以来的家底。侵略不能带来福祉,唯有灾难和遗恨,和平与幸福又何等可贵,战争已成为过去,教训记着就是了。(阿迟邦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