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

2016-12-05信息快讯网

[摘要]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简单,读书看报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消遣。书报亭在90年代遍地开花,也成为了上海的一道靓丽风景。

说起阅读,或许现在的人都越来越习惯用新兴的电子产品来完成这个动作。我不觉得现在的阅读是一种品味文字的过程,它更像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和不停翻动的指尖运动。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我怀念十几年前的自己,会用省下的零花钱去家门口的书报亭买一本心爱的读物,那份喜悦很单纯、很珍贵。那时,书报亭成为了我们的城市“标志”,遍布大街小巷,是学生们放学后最爱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顽皮男孩最爱的“魔兽世界”,爱美女生每期必看的“瑞丽杂志”,还有父母们心心念念的“新民晚报”…。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最开心的便是周末,因为我可以在悠闲的下午去书报亭买上一本“故事会”,这是我小时候最爱的刊物,里面的故事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求学生涯很枯燥,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故事会”却给我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户,让我发现原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温暖的爱情,有感人的亲情,有真挚的友情,当然也会有恶毒和黑暗的一面,但是故事里 “真善美”的力量永远能打败邪恶。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看守我们家楼下书报亭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戴着黑框眼镜,文质彬彬。每次过去,我都会看到他坐在亭子间里,认真地看报纸。虽然报亭的生意很好,不停有人来买书,但是他总是很安静。

放下报纸,取出刊物给读者,收好硬币,然后又拿起报纸默默地阅读。书报亭的零钱都放在装饼干的铁盒子里,报亭老板从不加盖子,有时候人多他就让读者自己找零。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吃,把帮爸爸买报纸的钱花光了,不知道回家如何交代。于是,那天我灰溜溜地走到报亭前,看到老板还在认真地看着报纸。我轻轻敲了下放报纸的台子,老板抬起头来看着我。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虽然每天见面,但是我和老板从未有过交流,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身无分文的我,该怎么开口呢?老板很快拿了一份晚报给我,然后又低下头继续看报纸。没有问我收钱,也没有任何交流。我拿着报纸飞快地跑到家里,多想忘记那个尴尬的一幕。第二天,当我带着零钱过去的时候,报亭老板根本没有提及昨天的报钱,而是一如既往快速地递给我一张报纸。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我在零钱盒里补上了昨天的钱,突然被一本新到的杂志吸引了。名字叫“少男少女”,封面我到现在都记得,两个可爱的学生手牵手,戴着红领巾默默注视着我们。我粗略翻了一下,马上就停不下来了。里面有好多精彩的故事——女孩们情窦初开的心情故事,男孩们的幽默段子,学校里发生的许许多多好玩的事情,还有一些少年们想对父母说的悄悄话,每一个故事都那么动人。于是,那天放学,我在报亭足足待了一个多小时,坐在报亭外的小板凳上,安静地阅读。报亭的老板没有打扰我,也没有赶我走,而是和我一样静静的看着书,互不打扰,互相陪伴。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后来,我得知这个报亭的老板其实是一个下岗工人——那时候的书报亭是一项民生工程,专门帮助那些失业的4050人群。报亭的门关起来,小小的一隅就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落脚点和在这个城市的安身之地。他们的一日三餐也都在报亭里。我曾经看过那位叔叔在报亭里吃盒饭,简单的饭菜却吃得津津有味。

改革开放的初期,政府对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书报亭都投入了财政补贴,帮助了无数因为下岗而生活窘迫的弱势群体。但是在我眼里,曾经那位报亭叔叔却显得很不一样,没有对生活的抱怨,没有像其他人把看守书报亭当作一个任务,而是真正的喜爱阅读,热爱着这份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业。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简单,读书看报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消遣。书报亭在90年代遍地开花,也成为了上海的一道靓丽风景。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书报亭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化。因为那时候很流行交笔友和送贺卡,老板们会纷纷进一些贺卡和信纸。我记得那时候我的笔名叫“阳光浅浅”,和一位匿名的同城少年交过笔友,我们是通过“故事会”认识,最后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虽然素未蒙面,但是每周都会写一封信给对方。我不敢在自家楼下的书报亭买信纸,生怕家人误以为我是“早恋”。只有偷偷到学校门口的书报亭,那个中年阿姨胖乎乎的,很可爱,看到我来了总会开玩笑的说“哟,小姑娘又要写信啦!我们到了一批新的信纸,给你看看。”胖阿姨很热情,和我家门口的叔叔不一样,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过往的人聊天唠嗑,爽朗的笑声让我记忆犹新。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小学毕业之后,我和我的笔友失去了联系,我之后寄给他的信再也没有回复,不过我仍然怀念那段纯真的岁月。我们用文字表露心声,一字一字将最真实的感受写给对方。这和现在社会微信,QQ的网络聊天很不同,虽然都无法见面,虽然都是远程沟通,但是拆开信那一刹那的喜悦,提笔写信的那份激动和阅读对方回信时的好奇都是现在聊天工具所无法取代的。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但是,渐渐地,我们眼里曾经花花绿绿的小房子变得越来越整洁,曾经拥挤嘈杂的书报亭也变得越来越安静。可以挑选的报纸越来越少,只有几本过期的杂志三三两两地躺在那里,封面上积满灰尘。书本变得越来越厚,文字却越来越少,封面上开始放一些“试用装”来吸引读者购买,内页里也越来越多花哨的硬广和夺人眼球的时尚照片。曾经上海人最爱的新民晚报也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停下匆匆的脚步去书报亭买一份报纸了。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大家都在回家的路上低头看着手机,在手机里阅读着各种新闻和故事,仿佛报纸也失去了本来的作用。我的爸爸也不再让我给他带报纸回家,饭后他喜欢拿着手机看新闻,抽上一根香烟,坐在沙发上。不禁感叹,人们都习惯用电子产品来快速阅读了解最新的资讯,哪怕是在地铁上偶然看到的拿书的人,也只是为了应考的莘莘学子。就连老人们都习惯拿着大屏幕的国产手机看着新闻,就算不拿出手机,地铁里也有电视可以给大家观看,会固定购买纸质杂志和书籍的人群日益减少。人们早已习惯从电子产品里获取更快速更直观的视觉体验。不过在我心里,一直对于书报亭有着恋恋不舍的情结,毕竟,它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

报亭是社会的“遗孤”,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信息快讯网

现在书报亭越来越少,有的被改建成为绿化地带,有的被改造成了彩票亭,有的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在拥挤的人潮,成为废墟。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将不再了解什么叫书报亭,但是没关系,最起码我们会将这些故事口口相传,这就够了。无论是逐渐没落的纸媒还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他们都是带给我们便利和知识的载体,都是我们的忠实伙伴。不管我们的报亭是否会完全消失还是以新的姿态重新出现,都会在我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一席之地”占有时间的长短,拥有份额的多少,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这也印证了“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经典之句。

有一年出差去南通,我看到那里还有许多书报亭,我突然感觉回到了童年。熟悉的身影,亲切的报纸,和蔼的报亭老板···。有时候,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人们习惯了喜新厌旧,都不会停下脚步去回忆曾经带给我们美好的岁月。小小的报亭也承载了我们一代人的回忆,毕竟他们也是城市发展的缩影。进步和发展不可避免,我们只有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去适应这个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竞争时代。但是,在我心里最重要的角落,仍然有着老上海报亭的身影。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