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作家自述再出版,性别认同观念已大大不同

2016-12-16信息快讯网

1992年12月14日,新华社报道了国内首例女变男变性手术成功。在当时,试图通过手术改变性别的做法还不能被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接受,“变性人”往往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英国作家简莫里斯在1972年,也就是自己46岁的时候接受了变性手术,自此成为一名女性。后来她在自传中讲述了从幼年起就具有的性别认同障碍等经历,该书于1988年由郁达夫长子郁飞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当时名为《变性人自述》。

2016年8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该译本再次出版,并更名为《她他》。简莫里斯在该版的前言中讲到:“这部书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是该时代的产物,已然是一段往事。世界自那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本书讨论的性别认同观念更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但女人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男人对女人的看法也不同于以往,那些在人口中占相当比例,过去自视被排斥在通常性别分类之外的人,现在自我感觉也好了许多。”

变性作家自述再出版,性别认同观念已大大不同-信息快讯网

简·莫里斯

我三岁或四岁时就知道我长错了身子,我真该是个女孩。那一刻我记得清清楚楚,是我生平最早的记忆。

我坐在母亲的钢琴下,她的琴声像瀑布一样落在我周围,像洞穴一样围住了我。钢琴的粗短圆腿像三条黑色的钟乳石,那音箱是高悬在我头上的拱顶。我母亲弹的大概是西贝柳斯的乐曲,因为当时正是她喜爱芬兰音乐的时期。到钢琴下去听,西贝柳斯就成了个非常吵闹的作曲家。可是我总喜欢在那下面听,有时在四周成堆的音乐中画图画,有时抱紧我那只可怜的猫作伴。

这么古怪的念头是怎么引起的我忘却已久,但是这信念一经产生就从未动摇。从事物表面看这纯属无稽的想法。在多数人眼里我是个直率的孩子,享受幸福的童年。大家爱我,我爱大家,我在慈爱和理智的气氛中长大,受宠到舒适安乐的程度,小小年纪就受到哈克贝利费恩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哺育。家里教导我要珍爱各种动物,谈吐优雅,注重自已的举止,进下午茶之前一定洗手。我想谒见谁都能办到。我的一切全有保障。回首自己的童年就像在疾风中的林荫大道上回头,只见一缕欢乐的阳光——因为那时的气候当然要好得多,夏日真像个夏日,我似乎想不起有下雨的时候。

我还有个特点,就是无论按哪种逻辑标准来衡量我都显然是个男孩子。给我起名汉弗莱莫里斯一男童。我的身子是男孩的身子。我身穿男孩的服装。我母亲的确愿意我是女儿,但从未当女儿养育我。那些热情奔放的来客有时也的确把我裹在她们的狐皮大衣里并挂上紫色香袋,叨叨说有我这么一头鬈发真应该生成女儿身。家里弟兄三个我最小,不久父亲又去世了,我当然是娇生惯养的。但是一般人也没认为我有女孩气。我在幼儿园里没有受到小朋友们的嘲弄。在街上也没人盯住我看个不停。要是我说出我在钢琴下面的自我发现,家人也不至于大吃一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阴阳人小说《奥兰多》家里是有的),不过一定会觉得奇怪。

我从未梦想过要透露这个念头。我当作秘密严守了二十年,不让任何人知道。最初我没有把这当什么了不起的秘密。我和旁的孩子一样对于性的意义是模糊的,以为这不过是我与旁人不同之处的又一个方面。因为我看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点不同。也从未有人强要我同别的孩子一样:我们家从不强求顺从一致这种品质。我们全都知道我们系出不同寻常的祖先和不同一般的联姻。威尔士人,诺曼人,教友派基督徒都有,我从未认为我像其中任何人。

结果我成了个孤寂的孩子,现在我才认识到,这种说不清楚的内心矛盾使得我更加孤寂了。两个哥哥外出上学时我同浮云一样孤单地游荡在山头岩间,踩过泥泞的沙滩,在布里斯托尔湾的礁地中乱戳,在内陆荒原的阴暗堤岸上钓鳗鱼,再不然就是用望远镜遥望上水船只驶往纽波特或者阿汶莫斯。向东望去我可以看到门迪普山丘的轮廓,山那边是我母亲的族人——一些质朴的乡绅——生前安享富贵,死后立碑纪念的地方。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蔚蓝的威尔士群山,使我更加兴奋的是,山麓就是我父亲的族人世居的地方——有一次一个兄弟辈对我说起他们“都是些和蔼而自豪的人”,我们这代人还记得他们之中有些人讲的仍然是威尔士语。他们一代又一代,个个都爱好音乐。

简 莫里斯自传英文版

我往往觉得这两个方位的视野全是我的,而这种双重归属感有时会产生一种使我飘飘然的包罗万象感——后来我才发觉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妄想,因为此后这种感觉使我认为凡是我没有购置房产或者以那里为题材写过书的国家或城市都不值得一游。同所有拿破仑式的空想一样,这也是一种孤寂感。如果说一切全属于我,那么我倒不属于任何一个部分了。我从山顶上可以望见的那些人,有的耕田,有的照料他们的店铺,有的在海滨逍遥度假,居住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群聚在一起,我是孤零零一个。他们是一伙,我是外人。他们彼此讲话,用语是人人都懂的,谈的事情是人人关注的。我说的话只有我明白,想的事是他们感到厌烦的。有时他们向我借望远镜用一用,我就感到非常快乐。望远镜对于我的幻想和臆测起了重要作用,或许因为这使我能暗暗窥探远方的世界。八九岁时我就写下了一部书的最初几页,我起名为《携带望远镜漫游记》,倒是个不坏的书名。因此,开头几句玩笑话——“小孩子用大望远镜!你在望谁——甘地?” ——之后总使我感到心满意足的是他们自己想拿过去试试。这一则是因为我是个夸大狂,喜欢赶紧把镜头对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界灯塔船之后交给他们。再则因为借用望远镜的短暂接触使我感到有点像个平常人了。

我的自我意识极强,常常向后站,可以说是为提防自己的躯体在山上绊倒,或者伸开四肢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晒太阳。那背景至少在我记忆里是像一幅前拉斐尔派的画那样阳光灿烂,轮廓分明。天空或许不像我记忆中那样老是蔚蓝的,但肯定是清澈透明有如水晶,唯一的浓烟是缓缓驶入海湾的运煤船喷出的,不然便是斯温西谷地上空不散的油烟瘴气。秃鹰和云雀群集,狡兔遍地,鼬鼠出没在草丛中,有时还有每日飞往加的夫的特哈维兰双翼机发出隆隆的声音飞过山峦上空。

不过我的情怀却远没有那样清晰,那么可以言传。我生错了性别的信念仍然只是模糊一团,推到了脑后。但是要说我还不是怏怏不乐的话,我的困惑已成习惯。即使安静而又充满新鲜感的童年生活在我看来也是不完整的。我感到向往一种我还不知道的什么东西,好像我这类型中漏掉了什么,或者我身上的某种本应坚硬耐久的元素解体四散了。山下那些人似乎对一切全都比我坚定。他们的生涯看似预先注定的,像那旧日的特哈维兰双翼机,一味紧贴日常航线便感到满足, 舒舒服服地搏动。我的生活却更像滑翔机的翱翔,或许可算轻飏而愉快,但是缺乏固定的航向。

那种困惑从未离开过我。现在看来,那就是我生平进退维谷的困境的发展之核心。如果说我的风景观是米莱或者霍尔曼亨特式的,那么我的内省就纯粹是特纳式的了,似乎我内心的变幻莫测可用漩涡和彩云亦即我内在的迷雾来表现。我不知道这迷雾究竟在何处——在我头脑里还是在我心脏里,在我腰部还是在我血脉里。我也不知道应该感到害羞还是高傲,应该感谢还是恼羞成怒。有时我想,若不是这样我就会快乐些,有时我又觉得这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或许有朝一日我长大以后会同我眼里的旁人一样坚强:但或许我注定永远是个微不足道的或者说海浪白沬式的小人物,在这条无足轻重的道路上独行,几乎像个无法捉摸的人。

我用隐晦的言词诉说这种困惑情绪,我至今仍看成是个不解之谜。谁都不曾真的知道为什么有些孩童,男女都有,发觉自己身上有个无法抹煞的信念,即虽然从身体特征来说他们明明是男的或女的,然而他们实际上是另一性别的。这种信念很早就产生了。往往当孩子还是婴儿时就有种种征候了,而且一般是像我这样到四五岁时就深深扎根心底。有些理论家设想这是婴孩生来就有的:或许有些尚未发现的体质方面或者遗传方面的因素,不然就像近年美国一些科学家假设的,这是因为妊娠期间胎儿受到方向有误的激素的影响。更有许多人认为这完全是早年环境的后果:与家中占上风的母亲或父亲一方太酷似,因而幼年时期便是个女性化的男孩或者像男孩的女孩。还有些人认为其原因是体格和环境各占一半——谁也不是生来便完全是男性或女性,有些孩童要比别人容易感受心理学家所谓的环境的“印记”。

《变性人自述》,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

不论原因何在,今天有成千的人,或许几十万人为这种状况受苦。最近这种状况得名“错生性别现象” 。错生性别现象的标准形式与“异性服饰狂”不同,与同性恋也不同。异性服饰狂与同性恋者有时以为只要能转换性别就会幸福得多,但他们全都错了。异性服饰狂唯有从穿异性服装中得到满足,若进入异性行列就丧失了乐趣;同性恋者顾名思义是愿与同性的人交合,转换性别的话就疏远那些人了。错生性别现象另属一类。既非一种性关系的方式,也不是厚此薄彼,尤其不是性行为。这是一种炽烈的、终生的又消灭不了的信念,真正的错生性别的人没有一个省悟过。

我曾试图分析自己幼稚的情怀,探究我自称是个男孩躯体里的女孩是什么意思,我是如何推理的呢?我的证据何在?我仅仅是认为我言谈举止像女孩吗?难道我认为别人应该像对待女孩那样看待我吗?我是否早已决定愿意长成个女子而不愿做个男子?造成严重破坏并且终于使我父亲阵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些可怖后遗,是否使我对男性的种种激情和本能十分厌恶?再不然难道我在母腹中时某种东西错乱了,以至几种激素也流错了方向,因此我的信念全无理性根据?

信仰和反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人,社会学家和环境学家,家人和友人,亲近朋友和点头之交,出版商和代理人,神学家和科学家,愤世嫉俗的人和同情者,好色的人和假正经的人——所有这些人从那时以来都问过我上述各种问题,而且往往还代我答复,但是在我,这些问题始终是个谜团。这且不谈。如果说我对童年的回忆甚为简略,给人印象不深,像透过薄纱幕布看芭蕾舞,那是因为一则我的记忆也仿佛在梦中,再则因为我不愿把我进退维谷的境地归咎于童年。我的童年在其他各方面都是可爱的,我至今感到欣慰。

不管怎么说,我自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困惑的,因为我相信这一定有高一层的起因或者意义。我把这个难题与灵魂观念或者自我观念等同起来,认为这不仅仅是个两性问题的不解之谜,而且是个寻求统一的问题。对我而言,我生活中每个方面都同这种寻求有关——不仅性欲冲动方面,也包括记忆中的一切所见、所闻和所嗅,建筑物、景色、亲朋好友的情谊、爱情和烦恼的威力、各种感官的满足以及肉体上的满足。在我心目中这个主题的范围要比性的问题宽广得多:我不认为这里面有淫秽成分,我首先看成既不是肉体的也不是头脑的,而是灵魂上的难解之谜。

但是,接触西贝柳斯的音乐四十年之后仍有一种两性方面的目的支配、困扰并折磨我的生活:那种逃脱男性进入女性范围的悲惨而不合理性的野心是本能地形成的,但也是一心一意追求的。(文/简·莫里斯)

变性作家自述再出版,性别认同观念已大大不同-信息快讯网

《她他》,[英] 简·莫里斯/著,郁飞/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8月

传承农耕文化需转变观念
台湾版金星20岁变性成综艺天后 12年变7张脸
8种不同体质适合吃不同水果 看看你适合吃什么
汉代漆器与别的漆器的不同
美国考试提供小抄? 中美大学"作弊"定义大不同
农村娃闯进世界技能大赛舞台——记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闫姚磊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
“地缘战略经典译丛”出版:像外交官那样纵横捭阖
全国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在上海使用
《忘我与自珍——王世襄传》修订版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全国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材在沪使用 教男孩勇气和担当
教授青年人如何把握时机 俞敏洪新书即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
一岁半以下禁止看电视?关于不同年龄玩电脑看电视的时间
上海多校使用全国首本男生性别教材 教育部门表态
“中国版辛德勒名单”《最后一张签证》元旦开播
《红楼梦》(青春版)引质疑,经典名著不需要伪流行
洞察国人心理、社会人性——武志红新书《巨婴国》出版
不同风味的7种焖饭做法 口水滴到饭上
国际卡内基儿童文学大奖作者力作“斯普拉特在行动”引进出版
黄丽娟小说集《因为爱情,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出版
“我从来不同时做两个实验”
罗琳“高产年”侦探小说系列第三部《罪恶生涯》出版
高校英语试题被指性别歧视 校方称出题符合流程
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手稿全本首次完整影印出版
技术将从观念上改变舞台艺术
因泄密被判35年监禁后毅然变性 现在红唇招摇出狱了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