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将从观念上改变舞台艺术

2017-02-16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黄启哲

去年底美剧《西部世界》第一季完结,这部大热剧呈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与浸没式戏剧相结合的终极想象。回顾过去一年亮相上海舞台的种种“高科技”:AR(增强现实) 技术、实时拍摄为舞台营造梦幻特效;而跳脱镜框式舞台,用无人机把天空装点成“第二舞台”,移动应用则成了观众体验浸没式戏剧的“指南针”。当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进入舞台,技术与艺术的碰撞越发激烈,也越发精彩。

业内人士指出,技术带来的视听奇观只是第一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它将猛烈冲击艺术创作者的观念。

用手机为舞台表演加特效,无人机随音乐变化阵型

都说2016年是VR元年,不过在舞台上抢先一步的则是AR技术。AR好像Photoshop一样,叠上各种特效图层,让观众视野中的内容看上去更加丰富和逼真。让业内人士首先看到的是由美国纽约三腿狗艺术科技中心推出,还未正式演出的舞台剧 《仙踪元素》,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成了这部剧的展示舞台。观众在观看前,需要下载相关手机应用;在剧情推进中,主创人员会提示观众打开应用,举起手机,对着舞台四周来回移动,屏幕上会出现水晶魔法球、龙卷风、飞天猴子等各种特殊效果。《仙踪元素》 取材于 《绿野仙踪》,对于这个经典童话故事,舞台、影视改编作品并不少,AR技术的引入无疑为这一改编版本带来新的看点。

另一个“魔法球”则出现在爱沙尼亚实时拍摄音乐戏剧 《仲夏夜之梦》 的舞台上。主创将古典音乐与现代视觉效果融合,演员表演的特写镜头被及时拍摄并投影到悬于观众上方天花板的巨型白球上。这个“魔法球”被视为世界百态的集中投射。

而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上海互动戏剧节上,则出现了无人机的身影。作为戏剧节的开幕演出,由德国七阶段表演艺术公司推出的 《絮语》 带来亚洲首秀。主创把载有LED灯的35架无人机放飞到夜空中,通过电脑编程在空中做阵列变化,来配合地面舞台上电子音乐的起伏,拓展出第二个“天空舞台”。

技术升级的不只舞美效果,更会影响戏剧观念和形态

眼下这些五花八门的“高科技”舞台项目,并非艺术家的“拍脑袋”之作,背后有一系列研发支持。除了应用AR技术的 《仙踪元素》,美国纽约三腿狗艺术科技中心一口气同时推进了五六项技术的研发,希望以技术实验来推进舞台创作。该中心的艺术家杰西·加里森表示,新技术打开了新视野,使我们有了新的方法去理解、强化周围的环境。

“强化环境”这一点也在上海戏剧学院和新西兰“故事盒子”团队完成的作品 《双重》 中有所体现。该剧将移动应用与时下当红的浸没式戏剧相结合。观众身处其中如同角色扮演游戏的主角,根据移动应用中新闻弹窗、小视频等内容的推送,帮助观众进入剧情。

不过,AR也好、无人机也罢,舞台创作对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远不如影视游戏等娱乐行业迅速,盘点目前的舞台实践,也只是以改变观众的视听体验为主,并未完全进入创作本体。有专家认为,在舞台艺术中,舞美创作者对新技术最为敏感。比如电脑灯最早应用于舞厅,随后进入舞台,最早受到一些艺术创作者的排斥,认为其庸俗粗鄙,如今已经成为烘托舞台氛围的重要手段。在不少专家看来,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如何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作品,取决于创作者的使用,当新技术进入舞台创作,首先带来的多是视听上的奇观;而当观众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技术就不再只是噱头,而是将使艺术创作产生观念和形态上的改变。

有意思的是,在一个并未拥有太多“高科技”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对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思考。在加拿大影像互动戏剧 《机器人小白和女孩》 中,机器人角色由舞台中央微型的白色木偶“扮演”,再由摄像机实时拍摄出的动画,用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结合即兴的现场音乐带给观众全新的观剧体验。不过,不少观众真正点赞的是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濒临报废的机器人小白爱上了一个人类女孩,他想要像人类那样,为女孩写一首情歌。但他的程序模块中,却没有“唱歌”这一功能。演员吴彦祖曾在海外观剧,忍不住在社交网站上感慨:“这几年我看过不少表演,没几场印象深的。但是这场纯粹的表演直击我心、震撼灵魂。”或许,这个故事也是一个暖心的隐喻:透过艺术的想象,机器人所代表的技术一改“冷冰冰”的既有印象,同样可以触发情感的共鸣。而该剧又同样也是实践的范例———对于新技术恰如其分地呈现,比一味地炫目和震撼来得更“适合”艺术。

变性作家自述再出版,性别认同观念已大大不同
尊贵进化 造就改变 奥迪A8L 2017年型全新上市
第五代日产申报图曝光 搭自动驾驶技术
社会文艺工作者艺术专业技术水平认定工作正式启动
畅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阿尔法罗密欧发布超跑概念车 浮夸艺术
丰田全新Supra假想图 与宝马Z5共享技术
听“导赏”聊一聊艺术干货 中华艺术宫迎来2017年首场“名家名作导赏”
上海中学才女姜闻页站上诗词大会舞台 系理科学霸
黑白艺术世界的哲思 ——旅欧著名艺术家冷冰川先生访谈录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免费开放 体验历史文化情怀
不只是“技术流” 教育APP回归教育本质是正道
“新物种”崛起:这个世界会被他们改变吗
3个“IP人”的日常:生活终因网络写作而改变
照镜子抓身上光斑,猴子也会
“科技+生态”让浙江农村“绿富美”
叫板藤校:是时候改变上大学的方式了
2017年北京名校艺考三大特点:火爆、文化、新技术
教育部重申各高校要严格规范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
上音本科艺考上周末开考;报考人数创历年之最;多名主考官告诉记者—— “技术、个性优先于颜值”
改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四年
直播广场舞:是"噱头"还是艺术需要?
新一轮“最贵艺术家”有力竞争者克里姆特亮相伦敦拍卖会
城市规划馆为啥办起艺术展
聂震宁委员:阅读,从改变命运到享受乐趣
莫轻信低龄留学可以改变命运,留学利与弊有哪些?
致病基因携带者妇女节重圆“妈妈梦” 技术进步助力定制健康宝宝
美国将暂停高技术外籍人才签证加急审理
19年前2岁男童失踪 借DNA技术找到父母终团圆
中文版《危情十日》登陆上话艺术中心
《北平胡同》暌违舞台30年再上演
“90后”:只租不买观念正逐步流行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