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谈电影《长城》——《在别人“壳”中肆意张扬》
图说:张艺谋导演讲述制作过程 图IC
张艺谋已经66岁了。
俗话说,66大顺。他今年上映的新作《长城》似乎也走出了以往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尽管在影评人中口碑两极分化,但在格瓦拉上的评分,超过了同期上映、被无数影评人赞誉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就是说,在普通观众看来,这部电影是可以被接受的。
上映2天,《长城》以平均每天1.5亿的速度,迅速突破3亿人民币大关。除了张艺谋,谁也做不到。“这就是一部好莱坞的怪兽电影,总结起来三句话:长城上有怪兽。不怕死。胜利了。”他对记者说。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直白的故事,让好莱坞花了1.5亿美金(约合10亿人民币),让张艺谋花了3年筹备、拍摄。选择中西合拍,实际上是一个借势。“用商业外皮来包裹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走得更远。”
图说:电影《长城》剧照 图IC
有野心
一直以来,张艺谋给人的感觉是内敛、严谨,面对陌生人不善言辞。一位采访过他多次的前辈,最为津津乐道的情节,是他走进采访间,把挺括的西装外套攒把攒吧,搂成一个卷,塞进沙发缝隙——语气里满是“看,这就是改不了的陕北老农的脾气”那种骄矜。
其实,白羊座的男人,怎么会没有冲动和野心?张艺谋从不讳言自己的野心。就好像这次,在国内的大片质疑声中,他去到好莱坞,做了一部自己导演生涯中耗时最长的电影。7年剧本打磨、3年项目运作,15个月的特效合成,他和来自37个国家的1300名工作人员,合力拍摄了一部80%英文对白的中国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第五代中除了张艺谋,没有人可以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没有一部电影是万能,每一部电影应该有属于自己类型的评价体系,《长城》就应该被放在好莱坞大片的体系里去评价。而且这部电影的成王败寇全部体现在它的商业成绩上。”张艺谋明白,如果《长城》可以成功,那他就会尝试继续拍摄。一旦能和《哈利·波特》系列那样延续数年,孵化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IP,那就可以培养起全球数以亿计的粉丝,让中国英雄跨入拯救世界的行列。
张艺谋的野心,让他至今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创作欲。用《英雄》开创大片模式,在《金陵十三钗》里首度和好莱坞一线明星合作,这次的《长城》,为中国和好莱坞打开了更深层次的合拍模式。
采访中,他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次,他在中国的长城上,与中国古老怪兽“饕餮”作战;而他心中的愿景,则是要拍一部纯中国制造的国产大片。“能像《变形金刚》一样,全世界无数人等着看,排队看。这就是我的终极目标。”
图说:电影《长城》剧照 图IC
有情怀
没有人会否认张艺谋诸多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文艺片也好,商业片也罢,他对视觉造型、影像结构和色彩空间元素的挖掘,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就比如《长城》,尽管是好莱坞邀请下的命题作文,但张艺谋竭力渗透其中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提供了认同的快感。例如用水墨渲染的饕餮来历、载人孔明灯的出现、冷兵器充满想象力的运用和体现,以及火药的出现等等。张艺谋不动声色地利用好莱坞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为自己的新作做了个商业外壳,然后在壳中肆意张扬和深植中国文化形态。
“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同时它有空间。我看到的这个空间是我能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有很多中国文化的信息可以进来,有很多中国风的元素可以进来,还有很多视觉表达上的空间,所以我就同意了。”
但与外方的配合并非一帆风顺,张艺谋有自己的坚持,却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说去老外。比如片中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葬礼,边防兵士为送别将军,用秦腔吼出王昌龄《出塞二首》中的边塞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漫山飞舞的孔明灯,“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这是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美国人认为这没必要,美国观众看不懂,太多余,要拿掉。我不同意。”张艺谋认为,用这个来彰显长城上的精神,很重要。“我先保证在他们的流程体系里面去完成整个作品,再在其中找空间加入中国的文化、元素和精神。”
图说:张艺谋导演讲述制作过程 图IC
有坚持
张艺谋对“宏大”的迷恋在他转型拍商业片之后屡见不鲜。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始,他就特别爱在特定的色彩、光线、构图中,记录众多演员身体运动的过程。给人留下最多印象的,就是类似团体操表演的场面——没有面孔的人,大面积地、模糊地、整齐划一地移动。
张艺谋对重复镜头的坚持也令人莫名,在《长城》中,各色军种在长城上的跑动、鹤军的“守城跳”、甚至是传令兵穿越人墙的镜头,他都刻意重复拉伸。有影评人认为,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或许是想让大家都感知镜头中的美,这种重复“强迫”在他年纪大了以后尤其明显。
但不能否认的是,也正是这样的坚持,才能让张艺谋在拍摄道路上,顶着各方压力,一直走到今天。“我不做创作的定义,也不做人生的规划。那些意义什么的,让大家说去吧。”对于作品的争议,老谋子倒是很坦然。“我过去拍了很多文艺片,《活着》《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这种,有一部分人从那些电影开始认识我。”十几年前,他开始转型,试着拍一些大的商业类型电影,招来一片骂声。“一直到今天,批评我的太多了。很多人说,我放弃过去啦,堕落了,庸俗了,退步了。我自己不这么看。时代在变化,我们不要画地为牢,不要排它。”用“两条腿走路”,是张艺谋的坚持。对导演来说,尝试各种不同的类型,哪怕失败,哪怕不成功,也是拓展自己的空间。李安如此,诺兰如此,任何成功的导演都会这么做。
中国人的习惯,是中庸,是顺其自然,因为挑战创新的过程中,必然要做取舍,无法随心所欲。在张艺谋看来,恰巧因为自己十几年前的大胆尝试,锻炼了能力,才能碰上《长城》这个机会,才敢接《长城》这部片子。
“对于电影来说,本来就没有权威,江山代有才人出。”张艺谋说,对于老一辈的电影创作者,在进行个人化的艺术创作的同事,也要能融入更复杂的电影工业体系,面向观众和市场。“我觉得中国电影,最需要两条腿走路的年轻导演,很需要未来的大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补上我们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