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看看年画里春节的这些喜庆样貌

2017-01-28信息快讯网

年来了!曾几何时,散发出喜庆、质朴年味的,总有门上、墙上那些恭恭敬敬、妥妥帖帖粘好的年画,年画里那些威风凛凛的门神、白白胖胖的小子、生气盎然的春牛、吉祥如意的鲤鱼……

如今,现代生活改变了人们过年的方式,许多年味十足的年画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机构。最近于北京举办的“杨柳春风———中国美术馆藏杨柳青古版年画精品展”、于沈阳举办的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年画展、于上海举办的“年中有画画中年———文墨堂藏年画精品展”等,成了人们寻访地道传统年画的去处。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看看年画里春节的这些喜庆样貌-信息快讯网

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的年画,包蕴着民间精神,是不该被遗忘的艺术样式、文化符号。

传统的春节该怎么过? 新的一年家家户户朴素而真挚的心愿又是什么? 在从前逢年过节五彩斑斓的年画中全能找到。它们带着时光的纹理,传承了岁月,温暖了回忆。

一幅幅斑斓的年画,将春节的热闹劲儿和盘托出,也满溢着老百姓素朴而真挚的新年愿望

时代在变,年画里的门神也在变,其间折射的是老百姓心态之变。起初,门神最主要的功能是辟邪。渐渐地,门神代表着一种欢迎性态度、祈福性的心愿:打开门,将福气喜气迎进来。

年画本是适应欢庆春节需要的风俗时令画,常贴于门户、内室等处。过年的千般风俗、万种欢喜,都在一幅幅绚烂多姿的年画里。画面满溢着的,更有老百姓在新岁来临之际对生活兴旺与生命活跃的渴望,朴素而真挚。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看看年画里春节的这些喜庆样貌-信息快讯网

依照传统习俗,春节的序幕,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就已拉开。年画里重要的灶王题材,就和这一天分不开。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王爷上天”,又曰“祭灶神”。

在民间,灶王年画的样式多种多样,上面多半有一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道出灶王爷的职责。这位灶王爷,可谓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掌管着各家的灶火,代表了人生最基本的需要———吃。传说,灶王爷每到腊月二十三,便要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各家一年的善恶,根据灶王爷的说辞,玉皇大帝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得的吉凶祸福之命运交于灶王爷。

谁不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呢? 这意味着一家人来年的幸福安康。人们时常能在灶王年画上看到,灶王爷的身旁还坐了一位灶王奶奶,这正是出于老百姓“讨好”灶王爷的朴素心理———总希望神仙也别孤独无依。“祭灶神”也早在民间形成仪式———供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点上蜡烛、线香,祈祷行礼,把过去一年的灶王年画从墙上郑重揭下来焚烧以助其升天。

正儿八经张贴年画,要赶在新年来临以前。除了将灶王年画贴上灶台,人们最在意的便是将门神年画贴在门上。门是地位的象征,是一家的面子。年画的滥觞就是门神画。肩负驱邪纳福重任的门神,千百年来都是年画最为重要的题材。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看看年画里春节的这些喜庆样貌-信息快讯网

在各地的年画中,门神形象五花八门。在对开的大门上,人们常常贴上“双门神”。其中,秦琼和尉迟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对门神。此二位隋唐英雄相传给称帝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把守宫门有功,在明代 《搜神记》《西游记》 等小说中已转型为“门神”。《封神演义》 中的“哼哈二将”则是另一对著名的门神,常常守卫佛寺。此外,燃灯道人与赵公明、杨宗保与穆桂英、岳飞与温琼、孙膑与庞涓、程咬金与罗成等历史上或传说中武艺高强者都曾被不同地域的人们凑成对左右把门。“单门神”则往往出现在单扇的大门上。出镜率最高的要数关公、钟馗。

饶有意味的是,时代在变,年画里的门神也在变,其间折射的是老百姓社会心态之变。起初,门神几乎无一例外是武门神。他们手持兵刃,身穿盔甲,将种种不吉挡在门外,最主要的功能是防卫、辟邪。渐渐地,文门神、童子门神出现了。他们端庄喜庆、和颜悦色,代表着一种欢迎性的态度:打开门,让新事物进来,让福气喜气进来。其实,谁当门神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真挚祈求平安的心愿。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看看年画里春节的这些喜庆样貌-信息快讯网

除夕一过,迎财神是人们盼望着的祈福活动。在祈求生财的年画中,人们除了看到诸如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招财童子、利市仙官、刘海等形形色色的单个财神形象,还常常看到浩浩荡荡、好不壮观的各路财神“团拜”,或手捧聚宝盆,或背倚摇钱树,或身骑宝马,或钓起金蟾———就连道具都颇具生财的象征意味。人们愿意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花在祈愿致富这件事上。他们求的“财”,其实未必是大富大贵,但一定是把日子过好———老百姓的梦往往实实在在。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将春节喜庆气氛再次推向高潮。不少年画专供元宵灯节做灯笼之用,一画就是四联,方灯笼一面贴一联,有的还会依照内容配上各种谜语。《封神演义》 《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打金枝》 《杨家将》 《白蛇传》 《施公案》 等戏文故事,都是灯面常见的图案。灯谜内容则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日常用品、地理名称等。

很多年画甚至直接表现的就是逢年过节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迎财神、踩高跷、舞龙舞狮、划旱船、看花灯、猜灯谜……人们记忆里那些熟悉的年俗活动,年画里都能找到。它们以饱满的构图、艳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浓郁的民俗气息,把年的热闹劲儿和盘托出。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的一幅“义成永”创作于1920至1930年代的天津杨柳青年画 《新正初二 迎接财神》 就是这类年画的代表,俨然一幅有着繁复场景的世俗风情画,总共出现了男女老幼近20个人物:左边的房间里,老妇人倚着条几,看着三个孩子在身旁嬉戏玩耍;右边的房间里,几位女子围坐在一起包起了饺子,有人擀着面皮,有人调着馅料;院子中间,年长的男主人正在举行迎接财神的祭祀活动;大门一侧的锅台上,一位年轻女子正在蒸几笼馒头;门外,小男孩提着灯笼跑跑跳跳;远处,有位男子挑着两桶水走来,寓意“进财进水”……一家人热火朝天、其乐融融的年节气氛跃然纸上。

年画的魅力不会消减,那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看看年画里春节的这些喜庆样貌-信息快讯网

如今春节流行的“福”字、金童玉女门贴等印刷品,手机里的年俗图案、拜年表情,又何尝不是传承有序的年画变体呢?

今天,年画似乎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的模样。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逢年过节张贴传统木版年画的人家越来越少。而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所谓年画与传统年画相比也大多变了味。

“快时代让年画的制作越来越快。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绝大多数自称木版彩绘的杨柳青年画都不是木版印制的,而是丝网版、胶版印制的,彩绘颜料不用植物染料染色的品色,而用广告色和国画颜料。太多的人不去考虑年画应有的艺术价值。这样的年画印刷虽然均匀,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天津杨柳青年画百年老店“义成永”第八代传人杨鹏感叹。他告诉记者,在全国各地的传统年画中,刻制木版都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将一块木板刻出细如发丝的花纹,这是非常耗费时间的过程,需要深厚的功力与踏实的态度。熟练的刻版师傅刻出的线条往往是苍劲有力的,像是为人物刻出筋骨,而手稍稍一抖,这块板子就废了。他举例自己和父亲刚刚制作完成的五八尺大门神刻版就花了半年的时间。更为现实的尴尬是,深谙木版年画这门手艺的人青黄不接———即便在他所处的“义成永”杨氏家族,他这一辈12个年轻人中,也就剩他一人还在从事年画技艺的传承,只因这门手艺太过枯燥乏味。在杨鹏看来,传承年画技艺,不能失去传统年画的气息和风神。每一幅杨柳青年画都应该是有情感寄托和投入的,一刀刀、一笔笔带有手作的温度,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恐怕没法做到。

年画真的脱水褪色成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只能被锁进历史的匣子里了吗? 对于年画的未来,专家学者其实并不悲观。

有人说,“‘年’毕竟是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情节,全球华人对于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期望可以说在这一刻达到了一个顶点。年画作为‘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只不过对于传统木版年画而言,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风习的变更,功能性有所变化,从春节的节令必需品变成了礼品或是收藏品了。”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向记者坦言,“也许我们只能说最能代表年画水准的传统木版年画在部分地区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似乎不那么流行了,但年画的魅力不会消减。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更是因为年画是中国人世俗生活史和观念史的重要见证。”在她看来,春节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过年专有的风俗性的事物与事项,将岁时营造成极特殊的时空。年画与贴年画的习俗一起,成为举足轻重的生命印记和文化认同。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多元而横向的地域背景,独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蕴,代代民间艺人朴素而卓越的创造,造就了年画这一极具民间立场的文化高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小说传奇、吉祥图案、花草虫鱼、天地众神、社会风俗、人生礼仪,无所不包。从世间万物到天国想象,年画和年俗,与人们的世俗生活乃至生活理想灿烂地融成一体。年画绝非可有可无的饰物,它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与表达———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则永远是生命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如今春节流行的‘福’字、金童玉女门贴等印刷品,手机里的年俗图案、拜年表情,又何尝不是与时俱进又传承有序的年画变体呢?”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看看年画里春节的这些喜庆样貌-信息快讯网

相关链接

不同地域的年画,有着不同的生活表情与文化个性

细腻端庄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被誉为“年画翘楚”。这也是第一种进入宫廷的年画。

明清时期,杨柳青地处漕运枢纽,交通发达,市肆纵横,风景如画,有北方“小苏杭”之称,这里的年画正是在殷盛的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富人过年,对于年画精美奢华的追求不断助推着杨柳青年画在精细化程度上的登峰造极。由于毗邻京城,杨柳青年画甚至沾染了些许宫廷气,尤显端庄。即便绘的是平素里面目狰狞的钟馗,乍一看可能觉得很凶,细看却又流露出几分慈祥。

“半印半画”是杨柳青年画特殊的制作方法,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其制作既有版画的刀法木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

清新雅致的桃花坞年画

年画中的“婉约派”,要数桃花坞年画,无论题材上还是风格,都偏重于清新雅致。

明清时期,苏州富甲天下,文风昌盛,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审美趣味统统反映在了当地的桃花坞年画中:不是文人的“大雅”,也不是市井的“大俗”,而是“雅俗共赏”,显现出市民意识与城市文化。题材上,偏重城市习俗风景,刻画热闹的贸易集市,穿插着人们的种种活动,像是一卷卷鲜活直观的历史画轴。艺术上,非常接近传统绘画,风格雅致,不少画面有诗句题咏,在早期画面的经营上甚至看得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痕迹。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

粗犷朴实的杨家埠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一带,年画的风格与当地人多以耕种为业的生活习性无不关联。当地年画中显著的题材便是耕织,画风则是粗犷朴实,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与文人画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和特色,颇能代表北方农民豪爽粗犷的性格。

杨家埠年画通常线条简练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且多以象征、寓意、谐音等手法来表达画艺。

泼辣天真的绵竹年画

桃红、佛青、猩红、草绿……绵竹年画无拘无束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线条往往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富于象征意味的造型,更是体现出巴蜀人民乐观向上、诙谐活泼的风尚。

“填水脚”是绵竹年画里最具特色的画法,指寥寥几笔大写意。每到岁末,艺匠们为作坊老板做完年终活计,利用收拾画案的残纸余色,急忙绘制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如此“填水脚”不受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反而成就珍品。

(本版图片均由收藏方提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