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模村”到创新创业街区

2017-01-13信息快讯网

 

 

图为改造建设中的凤城巷。街区时尚的气息透露出工业繁荣时代老厂房的历史机理。袁婧摄

开栏的话

循着清新的气息,循着佳节的脚步,在2017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播发来自基层一线的采访报道,反映基层干群的生活状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展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上海城市建设的最新成果,表达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奋斗的心声与干劲。

■本报记者 钱蓓

赵家宅路只有306米长,从头往里走,路过樱树、四照花、银杏、悬铃木、杨柳、玉兰,一个街区,四时风景———赵家宅路改造以后会是这个样子。这条小路和它所串联的19处旧厂房正在施工,那些垃圾堆、小工地今后会变成创新创业空间、购物区、咖啡馆。

这个迷你街区位于上海东北角工人新村扎堆的凤城地区,根据街区所属的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的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如今,凤城地区出过60多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工业上海的创新精神全都浓缩在“劳模村”。于是创业街区取名“凤城巷”,向过去致敬。

有“来头”的厂房

杨浦的创新创业园区遍地开花,风城巷是很小的一个。记者日前来到这里发现,赵家宅路不是市政道路,路两边的破厂房挤挤挨挨,有违搭,有群租,还有很多业态落后的生意。周围地块的“精气神”都比凤城巷好得多,南面是北横通道,北面是成熟的商品房社区,西面是杨树浦港,一水之隔就有现代公寓,东面靠近内环线和杨浦大桥。

其实,凤城巷的厂房都有些“来头”,比如上钢二厂、市二建公司、七纺机厂、富丽服装厂,它们几十年前落址于此,当时都是知名企业、龙头企业,代表着工业上海最蓬勃的生产力。它们周遭的凤城地区,曾是与曹杨、彭浦齐名的工人新村。

后来“大房东”们陆续撤离,留下19栋大大小小的厂房,由于生产功能不同,厂房的形态、年龄也各不相同。房子相继出租,新的商户和租户没能维持过去的风貌。

控江路街道决定改造凤城巷,逐步清退厂房中的商户和住户,引进上海同和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运营。同和公司赞成街道方面的设想,保留了自带“历史属性”的“凤城”一名,据凤城巷项目负责人介绍,“19栋建筑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设计时会尽可能保持建筑原形。”

“轻”质元素入驻

凤城巷规划面积5万平方米,整体呈开放式,兼有创新创业空间、休闲娱乐场地及公共服务区域。开发商计划用2到3年时间,分5期建设,目前已完工3期,已有30多家签约入驻企业,包括新浪微筹集众创空间、华晨汽车、卡辉网络、妙克信息、升麦环境艺术、LACEFIL婚纱工作室,等等。它们看上去都很“轻”,和钢铁、建设、纺机工厂的“吨位”有天壤之别。

控江路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轻”是街区品质转型的方向,“创新创业类企业‘模子’小,潜力大,很适合我们这样的迷你型园区。”

站在厂房天台举目四望,凤城巷的建筑都不高,楼与楼之间挨得很近,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楼顶追逐的电影画面。北部的商品房小区离街区几步之遥,东面的凤南一村也在视线之内。今后,不设围墙的凤城巷会成为距离居民最近的小型商业综合体。咖啡吧、露天座椅、文化艺术空间等“轻”质元素也将由周边社区共享。凤城巷的设计方案中还包含诸多街区社区互动的内容,比如开设睦邻中心,为街区白领和社区居民提供日常服务的公共设施;错时开放街区停车位,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

传承“劳模精神”

“从工业旧址到创新创业街区,看上去是改头换面了,但这块地方的精神内核不能也不会被改变。”控江路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凤城巷隔壁有个加油站,赵家宅路上有段围墙把它和街区间隔开来。今后这段围墙将被保留,用于展示凤城巷的工业文化。

凤城巷可说的故事太多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龙头企业来凤城地区设厂,工业杨浦盛况空前;到了八九十年代,最早一批“市场经济弄潮儿”冒头,凤城地区的轻工业比重超过重工业,私营产业也多了起来;今天,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又将取代那些旧业态。

街道工作人员重访工人新村,听劳模说故事。1930年出生的张师鸿住在凤城二村,曾是上海电焊机厂的技术工人,他改装了自动绕线机,把绕线效率提高好几倍;1938年出生的黄如孟,曾是上海阀门厂的焊接技术顾问,在焊接技术方面有过多个“国内首创”;1955年出生的丁志勤住在凤城三村,曾任上海第三丝织厂组长,织出过万米无疵布,在当时是能为国家创收外汇的。

“劳模之所以成为劳模,不光因为吃苦能干,还因为有创新精神,他们大多在岗位上进行了技术革新,帮助单位提高了生产效率。”控江路街道的范君伟感叹,劳模身上具备着今天人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比如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一个深嵌工人新村的创新创业街区,应当对此有所传承。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