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学生与国际学生,谁的创造力更强?沟通与分享才能促成“双赢”
【编者按】这是一篇上海高中生的投稿。
作者在写给编辑的信中说到,“我们是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二学生,目前就读于同一所国际中学。我们中有几个从小在不同的国家接受教育,对不同教育方式下高中生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因此成立了一个小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调研不同教育方式对高中生创造力的影响。”
为了鼓励这些既有好奇心又有行动力的高中生,编辑决定发布他们的调研成果。并且关注后续他们将如何利用这些调研成果。
整体而言,上海的中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强调多元性与包容性,这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但是,如果纵向比较不同类型的上海中学,尤其是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进行对比,那么会有怎样的区别呢?
调研方法
首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网络调查。虽然找到了许多关于学生创造力的学术研究,但是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是源于第一手资料。
为了能准确搜集到第一手的信息,团队设计了一个创造力测试,并采集了120份测试结果,样本分别来自三所国际学校和三所本地学校(包括市重点和区重点)。结果显示,本地中学的学生平均得分为38.30,国际学校学生的得分为44.98。国际学校的学生略占优。
基本结论
为了解释这个结果,团队又陆续采集了200份在线问卷调查(本地和国际学校各100份),试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反馈,分析问题原因。
以下为我们根据学生自我反馈得出的几条基本结论:
1. 本地学校的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而研究表明,人们在受到压力时,会倾向于变得更加保守。
2. 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的主要方式。在本地学校中,大量的功课时间导致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减少,而国际学校的课程中明确规定必须有各种课外活动,包括体育音乐艺术和科学等各个方面。
3. 与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人去交流,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地开放,并从不同的角度去面对问题。这两点都是培养创造力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在这点上,国际和本地学校都有所欠缺。
4. 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和本地学校的学生都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并认为在生活中创造力是极其重要的。但学生们都反映,学校在培养他们创造力时不够有效。这也体现出了学校教学方式的一个漏洞。
后续方向
应该说,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完美的,而上海的中学教育,已经尽量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尽量寻求使两者均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本次调研的关注重点是学生的创造力,虽然结论显示国际学生的创造力更强,但本地中学的学生表现也非常棒,尤其是他们还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这一点值得钦佩与学习。与此同时,调研中搜集的一些数据还表明,本地学生在其他一些方面的表现,如纪律性等,要更加优秀。
这一点启发我们,同样作为上海的高中生,我们不应将“国际学校学生”和“本地学校学生”截然分开,促进彼此之间的联谊和分享,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两个同龄人群体的共同进步。
究竟怎样才能互通有无、各取所长呢?团队成员共同决定继续这项调研活动,通过网络,在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沟通平台,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配图为调研团队的成员。图表均调研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