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新飞跃

2017-02-24信息快讯网

 

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新飞跃-信息快讯网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今日中国进步的主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交融、互为机遇和条件。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准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一系列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思想和战略决策,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更好治国理政、更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方向,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现了我们党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飞跃。

“摸着石头过河”:认识规律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不会呈现在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分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认识规律,努力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相统一,才能主动遵循和把握规律,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毛泽东说过:“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入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对发展规律的准确认识,取决于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问题、新矛盾、阶段性特征和新趋势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持续不断地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毛泽东的“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党领导人与时俱进谋发展的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开拓进取,面对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深入思考并回答了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阶段性发展特征是什么,发展环境和发展动力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怎样发展等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许多规律性认识。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了摸清改革规律的重要意义:“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习近平总书记说:“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在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对全面深化改革规律的认识。他说,“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规律的揭示,还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论述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有准确认识新常态,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问题、新趋势,才能深化对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同时,做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这为我们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规律、制定政策、做好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动适应新常态:需要遵循三大发展规律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充分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不仅需要“新认识”,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新心态”、“新观念”和“新举措”。规律是“理”,也是“路”。遵循规律,就是走一条符合客观环境条件和人民要求的发展道路。如何遵循规律?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实现怎样的发展? 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系统全面概括了主动适应新常态需要遵循的“三个规律”,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规律的科学把握和理性思考,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思路、新目标的高度概括,因此,也成为了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的调研、会议讲话,可以发现“三个规律”的思想形成脉络。

第一,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到“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到“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对经济规律的深刻分析和认识,体现着科学发展的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就是供给侧改革,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搞清楚”五大方面,大力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这是尊重经济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打好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科学发展的攻坚战。

第二,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发展一定要告别粗放型经济,走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在回答学生提及的环保问题时这样说道。这句话生动形象表达了党和政府寻求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2015年9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

第三,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十三五”规划关于扶贫的“五年目标”已经出台。这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意味着,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只有遵循社会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发展,才能获得人民的普遍拥护,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把握规律引领发展的“金钥匙”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我们不能改变,只能遵循规律,但同时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以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只有以先进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科学的方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才能真正做到把握规律。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深刻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系统论述了创新发展的内涵。就外延而言,从科技创新的单轮驱动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多轮驱动,创新的范围愈加广阔;从内涵来看,创新逐渐提高到发展第一动力的核心位置,成为“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发展的系列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约束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严峻。解决这些发展问题和困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这将对世界经济转型调整产生重大或根本的影响,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所推动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已经开始深刻影响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新排序。从国内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进步成就斐然,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新旧动能转化的过渡期,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

如何实现协调发展?“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总书记期望的善于“弹钢琴”者,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如何在发展中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事关人类和地球的前途命运。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通俗形象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云南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要永驻人间。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

坚持绿色发展,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连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深深地与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互为机遇、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中国的开放发展不仅为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世界走向共享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今天的世界,因为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快速发展,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力日益增加,世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国智慧、中国倡议、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中国投资、中国订单等。总体上看,中国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但中国承担的大国责任、义务和压力、面临的矛盾、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面临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国如何进一步开放发展? 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和要破解的重大问题。2013年4月,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2015年9月,习近平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表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今后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与中美企业家座谈时强调,“中国的开放大门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开了就关不上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这既包括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2016年9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着眼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构建以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五,坚持共享发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和关注的问题。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深情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年1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这一系列讲话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把共享发展理念定义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发展规律,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要求,是充分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唯物史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发展理念。

坚持共享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会安定、民族就会团结、人民就会满意;我国发展就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坚持共享发展,就要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改善等各种需求,保证以公正自由为核心的人人享有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作者为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需遵循三大规律
上海市区域名医名单公布!一起来认识身边的名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推动上海军民融合发展 始终坚持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小康道路上的“民生观”述评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唐仁健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事关中小学教育!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答记者问
紧紧把握国企发展的根和魂
韩正在高考综合改革专题座谈会上强调,举全市之力统筹推进,力争取得预期成效
美政府要员访墨修补“冰点”关系
未来已来,呼唤怎样的新工程师
站在变革风口的新工科教育
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不动摇
政策营销型智库发展的问题及启示——从英国智库收钱诋毁中国说起
移民问题成为印美关系发展阻力
朱国萍代表建议:友善管理,让新生事物健康发展
刘兰芳委员:发展传承曲艺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足球需时刻牢记“尊重规律”
【新阅读】认识生态文明
绿植花卉大全 以后养花不怕不认识了
补钙能促进身高吗?把握好春夏长高季有用吗?
上海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韩正: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这四方面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