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地下铁道》将“双奖”收入囊中,中文版已引进出版

2017-04-12信息快讯网

 

小说《地下铁道》将“双奖”收入囊中,中文版已引进出版-信息快讯网

北京时间4月11日,2017普利策奖在美国纽约揭晓。48岁的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凭《地下铁道》获得小说类大奖,跻身于福克纳、安·波特、厄普代克等少数同时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同时收入囊中的作家之列。

评委会认为,《地下铁道》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寓言性,将奴隶制的残暴和逃亡的戏剧化结合成为一段指向当代美国的传奇。据悉,《地下铁道》中文版已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的主创团队,将参与制作电视剧《地下铁道》,并在亚马逊平台播出。

《地下铁道》是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第六部小说,也是他最受关注的作品。有评论认为,该书通过一个撕心裂肺的逃亡故事,写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刷新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黑奴少女科拉逃亡北方的奥德赛之旅,让我们看到了原始的勇气和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时刻。据悉,作家构思和创作这部长篇小说花了16年,去年8月甫一出版便大获好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脱口秀名嘴奥普拉·温弗瑞都将其视作私人珍藏。和许多一夜爆红、昙花一现的畅销小说不同,这部被称为“《追风筝的人》之后再燃无数人阅读热情”的小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始终活跃在前台。

“一旦你走出这一步,你必须得去期待前头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即使你现在的生活是如此悲惨,你几乎无法想象。就算在现实生活中,你处在一种毫无希望的悲惨境地,你也得去相信会有更好的东西、一个可供你喘息的地方的存在,否则你永远无法迈出第一步。”在美国历史上,“地下铁道”指的是美国废奴运动时期的一个从南方蓄奴州向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输送奴隶的网络,它由包括黑人和白人在内的废奴主义者秘密搭建。而在怀特黑德的小说中,“地下铁道”则变成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铁路系统。

《地下铁道》讲述了19世纪美国内战爆发前,黑奴科拉经由“地下铁道”逃离南方追寻自由的故事:在佐治亚庄园上,无家可归的奴隶少女科拉,遭受欺辱和强暴,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在又一次受到主人的鞭打后,她决心与朋友西泽一起逃出人间地狱,搭乘传说中的秘密“地下铁道”一路向北,奔向自由。科拉和西泽一路遭遇艰难险阻,他们躲过凶残的围捕,牺牲了无辜的同伴,终于找到了“地下铁道”的入口,在站台人员的友好帮助下,登上一班不知道会停靠在哪里的火车。穿过幽暗的森林和沼泽,火车停在不同的“站点”,从北卡罗来纳州,穿过田纳西、印第安纳,行至更远处,一路上科拉目睹了美国社会的黑暗、法律的不公、暴力的无处不在,帮助她的好心人一个个倒下,而那个身高两米、冷酷无情的猎奴者仍紧追不舍……

事实上,在美国历史中,“地下铁道”是种比喻,指帮助非裔奴隶逃往自由州和加拿大的秘密路线网络和避难所,延伸至美国14个州及加拿大,逃亡中的“停站点”叫“站台”,负责协助工作的叫“列车员”,“列车员”帮助黑奴躲避追捕的“猎手”,并不存在一条真的“地下的铁道”。

那么,为何要将这一种比喻意义上的“地下铁道”变成小说中的现实铁道呢?怀特黑德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将隐喻变成现实这个念头是整部书的灵感,也是他写作的初衷,多年前在写另一本书时,脑海里突然浮出一个问题:如果“地下铁道”是真正的铁路,那会是怎样的呢?如果主人公沿着“地下铁道”一路北上,穿过每一个州,而每个州又代表着美国历史发展的一种不同的可能性,这样的话,美国的历史就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重启……这个想法成了这部小说最初的构思。

2000年,作者开始写这个故事,一开始主人公是一个男人独自一人,后来变成一个寻找孩子的人和一个寻找父母的孩子。16年后,一个少女借助这条“地下铁道”,像格列佛周游列国一样在各个州之间见识种种不公与荒诞的故事终于成型。此外,作家还透露,“地下铁道”对于现实世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存在于地下,漆黑一团,代表着与上层世界完全不同的秩序。

1969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科尔森·怀特黑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目前他是《纽约时报杂志》的专栏作家。1999年,怀特黑德的处女作《直觉主义者》被提名笔会/海明威奖的终选名单。时隔两年,他的《约翰·亨利时代》入围普利策奖的决选名单,写这本书让怀德黑德萌生了创作《地下铁道》的冲动。

在美国接受采访时,科尔森·怀特黑德说:“当我在写作时,试图想清楚某件事情,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是我一直以来给自己的设问。写作成为了一种帮我寻求一些真相的方式。”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