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工人出版10部长篇小说
《湖北工人作家丛书》上周在武汉首发,来自一线的10位工人作家带着10部长篇小说亮相文坛,这标志着历时3年多的湖北省作协工人作家扶持项目圆满完成。
这10部小说从湖北省生产一线工人作家申报的79个创作选题中遴选而出,经10位特邀文学导师一对一指导,历时3年多打磨而成,这也是继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之后,湖北作协实施的又一个面向基层作家的扶持项目。
继农民作家后,又推出工人作家
4月6日,《湖北工人作家丛书》在武汉首发,来自一线的10位工人作家的10部长篇小说与读者见面。崔立民的《父亲的红钢城》、李文红的《坦克吊上的向日葵》、梁小琳的《未临黄昏》、殷铁梅的《夜班工人》、谭冰的《走吧,兄弟》、陆明祥的《深秋》、柳晓春的《白棉花》、王国良的《大峪口》、付汉勇的《五十年代生》、贾勇的《在钢铁中生长》等10部长篇小说是湖北工人作家扶持项目的成果。这也是湖北打造本土原创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新举措。
多年前,湖北省作协推出湖北农民作家计划。2012年1月,湖北10位农民作家组团出书走进人民大会堂,轰动一时。(本报2012年1月13日第4版、2012年1月31日第12版曾作报道)
湖北工人作家扶持计划于2013年4月启动,湖北作协相关负责人称,此举不仅是要提高工人作家的写作能力,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工人的生活状态、关注工人命运。
湖北作协组织7名专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从全省生产一线工人作家申报的选题中遴选出10个选题,入选工人作家中既有电焊工,也有流水线装配工。中标选题集中反映了当代产业工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新兴企业与传统国企工人的工作、生活和精神面貌。
“产业工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是缺少反映工业题材的优秀作品。”湖北作协主席方方认为,工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理落差、沧桑感等,都是可挖掘的写作素材。
方方对工人作家提出建议:“不要忽略了日常生活”、“要把心态放低一点”、“用工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写自己的生活,写出工人的精神,让大家看到现代工人的状态”。她希望在3年后能出现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当代工业题材原创作品。
开车床、拿锤子的也可以写小说
湖北工人作家扶持项目经过五大环节:选题申报、选题评选、担纲创作与专家介入、书稿评审与出版、作品评论与推介。历时3年,省作协举办了首届工人作家培训班,多次举办改稿会,聘请刘川鄂、何子英等10位专业指导老师,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工人作家进行写作辅导,共同分析和探讨与选题创作相关的文学话题。
如今,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10位工人作家都如期完成了创作任务,经过专家的审读,10部作品都已达到出版水平,且正式出版。
贾勇是武汉钢电股份公司运行班组的工人,他在《在钢铁中生长》中以举重若轻的笔调叙写了70后一代工人在变革时代的成长及命运。对此,贾勇认为要写出产业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靠作家一两次下工厂采访,很难立体呈现,而一线工人作家写工业题材有先天优势。
下过岗的殷铁梅现在是一家工厂对班倒工人,学历低和工人身份让她的写作道路尤其艰难。她的《夜班工人》写出了现代化流水线工人工作的辛苦、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不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坚韧品格。辅导老师、《长江文艺》常务副主编何子英称:“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弘扬正气的作品,我看到了文学的原创力,也感受到草根作者写作的巨大潜力。这种来自生活、来自民间的文学力量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它就像源头活水,滋养和壮大着文学的基底。”
《父亲的红钢城》的作者崔立民供职于武钢冷轧总厂,他在钢城生活了50年、钢厂工作了30多年。小说以“父亲”这个人物为主线,叙述了红钢城几个家庭两代人的命运和生活。辅导老师、作家韩永明认为,生于斯长于斯而且一直在车间工作的崔立民选择这个题材,既是一种热爱、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承担。对此,崔立民认为这部作品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构建起了红钢城这块天地间的蓬勃生机和人文景观,自己只是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和父辈们的昨天。
在湖北作协召开的《湖北工人作家丛书》出版首发座谈会上,有专家认为,湖北推出的农民作家,是“泥腿子里走出的作家”;而推出的工人作家,可谓是“开车床、拿锤子的也可以敲键盘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