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阶段实现漂亮开局
全力冲刺”二〇二〇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
票据、保险、信托等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齐落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金融基础设施布局再添一翼,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300多万亿元,初步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一个漂亮的“十三五”开局,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关键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以“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上海正全力冲刺,深入贯彻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振兴,金融改革创新有望与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建设释放出更多联动效应。
奠定基石,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仅去年一年,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三大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就接连落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好戏连台。
作为央行指定的全国性票据报价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结算、信息查询和票据风险监测平台,上海票据交易所将大幅提高票据市场透明度和交易效率,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地服务经济金融改革发展。上海保险交易所的运营不仅填补了保险要素市场空白,也会吸引国际保险、再保险主体持续集聚。中国信托登记公司的开业,标志着全国建立起唯一的信托产品集中登记平台、信托产品的统一发行交易平台和信托业运行的监测平台。
加上过去几年先后创建的其他平台,上海已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与场外衍生品、黄金、保险等市场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上少数几个金融市场种类比较齐全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
金融基础设施布局和要素市场构成不断完善,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基石。近年来,上海金融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格局。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1364万亿元,是2010年的3.5倍。上海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影响力不断扩大。
先行先试,金融改革创新持续加速
随着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相继发布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政策措施和一系列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公布,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业务启动,整个金融制度创新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在业内专家看来,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这片改革热土上,无论是人民币跨境使用、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还是金融监管简政放权等方面的创新试点,一系列先试先行使得金融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去年,上海市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约2.35万亿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期货保税交割、融资融券、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新台币兑换人民币业务等工作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上海还成立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和综合监管联席会议,探索形成以市场全覆盖为目标、以信息互联共享为基础、以监管合作为保障、以综合监管联席会议为平台、以业界自律共治为补充的综合监管模式,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对跨境金融活动和跨行业、跨市场等复杂金融活动的管理,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支持科创,金融联动释放乘数效应
三济建筑是一家专注研发建筑软件的公司,无论是奥运鸟巢、世博轴,还是沪上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等重大工程,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去年,这家创新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成功挂牌,公司负责人说:“与资本市场对接,为我们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后盾。”
正是借助金融的推力,这几年众多科创“好苗”走上了快速发展的直通道。截至目前,共有四批102家科创企业成功挂牌,挂牌企业分布于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15个新兴行业,累计交易260笔、3519万股,交易金额1.58亿元,融资总金额12.17亿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还积极推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结合科创企业特点设计了股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专属产品。
在备受各方关注的投贷联动方面,上海也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去年4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列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之一,上海银行、华瑞银行、浦发硅谷银行三家法人银行入选试点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在沪分行也获准开展试点,数量为全国最多。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渠道与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合作,为27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29.91亿元融资支持。上海银行、华瑞银行、浦发银行等创新可变利率定价模式,根据科创企业经营水平动态调整利率,实现银企共赢,已为40多家科创企业发放贷款约2.4亿元。
据了解,本市相关主管部门按照银监会设立民营银行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有关要求,已积极开展民营银行发起人股东筛选和申报辅导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