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上海电力学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致力于培养电力骨干。(王琦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记者 姜 澎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大学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上海高校最近接连传出好消息:
4月20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为期10天的首届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正式开班;5月初,上海交通大学今年为“一带一路”国家学生开设的卫星导航与遥感专业硕士留学生项目正式招生,首批学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5月5日,“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在上海电力学院成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建大型电力项目培训电力骨干,过去两年,已有来自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等十多个国家能源电力管理部门的约300名政府官员和企业骨干到该校参加培训;5月15日,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也在上海海事大学揭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同样是这个中心的重要议题。
贯彻落实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上海从2015年起实施留学上海“一带一路”教育项目。两年来,上海教育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精英,将上海视为研修“首选地”
据市教委的最新统计,2016年,在沪上42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的6万余名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有1.6万余名,占来沪留学生总数的26.6%。
随着留学上海“一带一路”教育项目的落地,从行业领军人物到创新人才、技术专才,一批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精英人才,陆续走进沪上高校学习进修,接受专业和职业技术培训。
坐落于上海政法学院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今年9月将全面竣工。在中央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培训基地重点聚焦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司法人才培训、法律服务和文化融通,自2013年开建以来,培训的学员来自17个国家。
据培训基地管委会副主任王蔚介绍,除了做好上合组织高级官员培训,基地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中国梦”纳入到留学生的日常教育中,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刚刚落幕的首届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迎来了沙特、约旦、埃及、阿联酋、卡塔尔、摩洛哥等17个阿拉伯国家的24位官员。通过专题学术报告和参观考察活动,促进了中阿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上海高校加快在学术研究上的新布点
2015年,上海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上海暑期学校”,第一次增设“一带一路”项目,上外、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通过举办高级研修班,为近百名沿线国家的专业人才开展培训。
今年,上海正继续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发展、青年外交人才、产能国际合作、能源化工、教育行政人员、中国现代农业以及高端中医药人才等多领域的高级研修培训班,所涉高校增加到九所。
上海高校不仅打出特色牌,还结合教育综改,加快在学术研究上的新布点。上海电力学院开设的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小有名气。该校校长李和兴说,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学校将积极探索并推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科研、学科和平台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办学经验。
发挥教育先导作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渐入佳境
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沪上高校正渐入佳境。与之相随,上海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眼下,复旦校园内一幢砖红色的智库楼里,来自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高级研究员Aida,正以哈萨克斯坦牧业乳业为切入点,开展一项有关全球治理中农业价值链的研究。这一课题对中哈两国在乳业、牧业方面的产业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16年2月,复旦发展研究院启动“博享访问学者项目”,包括Aida在内,共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的28位访问学者先后来到复旦,从事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和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市大学医院合作建立的中医中心门诊部开张近两年。这一落户捷克的首家由政府支持的中医中心,也是上海中医“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