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

2017-07-21信息快讯网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华宝楼,位于上海豫园内,方浜中路与三牌楼路交叉口,距离九曲桥不远。这里算是豫园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前面有个小广场,经年人流如织,游客嘈杂的说话声、走动商贩的叫卖声都不绝于耳。

但顺着华宝楼的楼梯往上走到三楼,却别有洞天:一处静谧的阅读与休闲空间展现在眼前。今年3月,占据一层楼的“吾同书局”在这里开张,这是豫园引入的第一个大型书店。在华宝楼对面还有一处“隐藏”更深的空间——位于和丰楼四层的“海上梨园”。一扇黑灰色的玻璃大门,开在文昌路上一众小店之间,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其实,这是一处融入现代美学的传统艺术空间,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被嫁接了现代元素的传统戏曲,而豫园内古朴的老建筑随时都可能成为一场戏的背景。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传统戏曲演出被放在豫园实景中,如梦如幻。

豫园,每年有4000多万人次中外游客涌入。人多,固然热闹,但每每提到这里的商业定位,专家言词中总多少带有一些贬义:不乏廉价小商品、缺少特色的旅游产品等等。不过,如今的豫园正在悄悄改变,“吾同书局”与“海上梨园”都是近两年引入的文化项目,意在提供不同以往的体验感受,让人愿意来、留得下,甚至希望不仅吸引游客,还能吸引上海人专门而来。

慕名而来者品味安静时光

日前,一走进华宝楼三楼的吾同书局,记者就看到,三四个孩子在围着一座巨大的乐高“城堡”拼拼拆拆;书架边,三三两两地摆放着椅子,上面都坐着顾客,捧着书在悠闲地阅读;看倦了,还可以点上一杯咖啡或者蔬菜色拉,也可以坐在相对独立的半开放空间聊天;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创意小产品,让人能消磨一段时间;学做手工皮具、刺绣女红等,留住了不少固定客……这里不仅仅是个书店,还是一个让老少各个年龄段都可以消磨时间的文化空间。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点杯咖啡,看会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人王国伟是这间书局的合伙人。他说,理想中的吾同书局就是要构建一个“文化现场”。“书”会是基本元素,但不仅仅要有书,还要创造出文化活动、文化事件,让这里成为“文化的发生地”。由此,不但可以吸引游客上来看,还可以吸引上海人专门而来。

这样的定位与书局所处的地理空间分不开。“豫园所在的老城厢有700多年历史,老城厢的肌理、几百年的文化底蕴,都是不可复制的、稀缺的,是上海的精神所在。以文化的方式来复兴老城厢,是最合适的方式,做好了,会对上海人产生吸引力。”

为了产生“文化现场”的效果,吾同书局尝试举办一些有特点的文化活动,培养与吸引读者有目的而来。而对主打产品“书”,为了避免与其他书店雷同,“吾同书局”也有一套有意思的选书标准。比如,这里不太有其他书店常见的“心灵鸡汤”类书籍,多是一些适合大众阅读、但带有一定思想与学术含量的书籍;这里的书籍“颜值”都很高,因为王国伟认为“阅读要追求仪式感,好的设计与形式会让人产生愉悦”。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一进门的乐高城堡成了孩子最爱的天地。

在熙熙攘攘的豫园,隔绝了外界的吵闹,一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阅读。天天待在这里的店员感受最深。“有小伙伴当初来应聘的时候,走在外面的方浜中路上就心中一凉,觉得在这种地方怎么能有人静下来看书,但上来以后发现,这里与外面真是两重天。”书局一位负责人说。

书局自从今年3月开业以来,进来的顾客在逐月增加。特别是几场文化活动办过之后,开始有了慕名而来的顾客。“有20多岁的年轻女孩,有白发苍苍的长者,每隔两三天就出现在店内,还有一些周边老城厢居民带着孩子,每晚饭后必到这里。”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店内的文创用品可以让人消磨一些时间。

隐在一众小店中的“世外桃源”

“海上梨园”的位置实在太隐蔽了,仅在文昌路上一众小店之间开出一扇玻璃门,据说不少顾客第一次来都需要保安指点才能找到。

乘电梯直达四楼,眼前立刻豁然开阔:先经过一处布置着绿化与假山喷泉的露台,再登上一段楼梯,就到了“海上梨园”的室内场馆。中式凉亭、石阶舞台、红木桌椅、各种古色古香的小摆设……再配上符合现代美学标准的内部设计,让这里古意盎然却不失现代气息。

“海上梨园”原址曾是一处小舞台,当时布置得比较漫不经心,表演都是大杂烩,几乎没有什么上座率。2015年,豫园集团对这里启动了装修改造,引入了上海昆剧团等合作伙伴。如今,这里变身为一处以昆曲等传统戏曲演出为主的艺术空间。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电梯直达四楼,电梯门一开,有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传统戏曲与豫园颇有渊源。“海上梨园”执行总经理何宇栋说,在1559年潘允端建造豫园时,就有私家梨园戏班在这里表演。如今,从“海上梨园”的露台步入室内要经过的楼梯墙壁上,就挂着清代海派画家吴友如所作《豫园宴乐图》的复制品,上面画的就是,清末上海道台刘瑞芬在豫园宴请德国来宾共赏昆曲的历史场景。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从露天看出去,既有现代建筑又有古老建筑。

去年,《妙玉与宝玉》与《牡丹亭》两个精致的昆曲折子戏,在“海上梨园”定期轮番上演,结合梨园本身的场景,演出效果美轮美奂,让不少初次接触昆曲的年轻人颇觉惊艳。为了贴合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审美,“海上梨园”还创造出很多赋予了现代元素的传统演出。比如,有个叫“雅集”的节目,借助室内内饰的布置,让不同扮相的演员在大厅中游走、穿梭,有太极、古筝、琵琶、茶道与古典舞等等展示,追光灯在黑暗中追着表演者打光,效果非常好,很多年轻观众都感到新奇。

连一些国际时尚大牌也看中了这里独特的氛围:去年,LV将手表新品发布会放在了这里;今年,香奈儿的内部活动也选在了这里。而首年近200场演出,让“海上梨园”在特定消费人群中积累了一定知名度。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古朴中融入现代风格的室内布景

为豫园商业转型探路

“吾同书局”与“海上梨园”,其实是豫园商业转型的尝试。王国伟与何宇栋都认为,过去,豫园以零售、餐饮为主、游客为主,这样的业态与客群决定了底楼是最好的市口,越往上走,客流越少、生意越差。“海上梨园”与“吾同书局”就是在尝试释放出豫园高区的商业潜力。两个项目的投资者,又不约而同都选择“文化”作为商业关键词:希望以独特的文化产品为卖点,吸引顾客愿意来、留下来。

豫园转型是必然趋势。“每年4000万人次游客涌入,热闹之外却是消费增长的乏力。”有内部人士说。

豫园的转型调整,已纳入政府规划中。黄浦区对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规划中写道:“老城厢地区的城市文化遗产与历史文脉将被保护与传承,成为外滩金融集聚带和新天地功能区之间一块地方特色最为浓郁、功能丰富多元、人文内涵深厚、活力魅力凸显、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人文活力区域。”豫园正是黄浦老城厢地区的核心区域。近两三年内,黄浦三大市级商圈(南京路、淮海路以及豫园商圈)将有21个商业体进行转型升级,调整面积达78万平方米,项目直接投资超过100亿元,商业业态、街区形态、文化生态等都要进行同步调整。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今年3月重开的上海寻宝第一名楼“华宝楼”

不少每天在这里上班的人,已经看到了豫园发生的一些细微变化。被誉为上海寻宝第一名楼的“华宝楼”今年3月装修后重开,除了引入三楼的吾同书局,一层与二层也被装修一新,不再是原来局促的小作坊式店铺,换成充满设计感、敞亮的手工店铺,经营内容也明显上了一个档次;最近,豫园商城腾出了多处高区的办公室,都将作为未来打造新文化项目的空间载体……

上海人多年不去的豫园 又有了重新走进的理由-信息快讯网

但豫园需要改变的还有更多。比如,豫园核心区域的几个大门现在还保留着工作日晚上9点半、休息日晚上10点关门的传统,这时豫园就全部清场了,内部漆黑一片。“豫园最初是依照坊市制设计建造的。所谓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所以,沿袭多年下来,豫园比其他现代商业区关门要早。但如今商业的繁华往往出现在夜间,像新天地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是夜市,而夜色中的豫园也最美。现在豫园的关门时间,显然将不再适合未来的豫园。”王国伟说。

再如,豫园底层还有不少为了迎合游客售卖的旅游纪念品等,同质化严重又缺乏创意。“豫园缺少带着‘豫园IP’特征的产品。”何宇栋说,他现在在为海上梨园寻找带着梨园IP的产品,如一个印着昆曲元素的时尚布包。“有传统元素又融入现代美学,带着明显的梨园特征,白领会觉得拎得出去,不是被作为买菜包。”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