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第一课:学习大医精神

2017-09-12信息快讯网

 

医学生第一课:学习大医精神-信息快讯网

《清贫的牡丹》原型人物王振义院士(中)来到现场,寄语新生。杨学渊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我想告诉你们,学医这条路是对的,将来一定有光明的前途,如果还有什么经验能分享给大家,那就是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用你所学造福病患。”昨天的上海交大医学院礼堂,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的现身,迎来师生热烈“围观”。老人的出现也拉开原创话剧 《清贫的牡丹》 的序幕。这个医学院新生独特的“开学第一课”,正是以他70年的从医历程为原型的故事。

“牡丹恬淡清雅,清贫是自愿选择的,只有自愿选择甘于清贫,才是真正的志向。”随着熟悉的题词,《清贫的牡丹》 以师生共演版形式再度上演。如何引领学生在医学道路上心无旁骛,为除人类之疾苦不断奋斗;如何把医学信念教育与大学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医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命题一直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在思考的。《清贫的牡丹》 成为最佳的答案。

王振义院士是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难题,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

“震撼”“直抵人心”,很多人在观剧后这样说。

剧中,王振义与人生伴侣谢竞雄在震旦大学校园谈论人生理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中,他目睹着一个个年轻生命死于急性白血病,坚定了自己钻研医学、救死扶伤的信念。在贫困山村,他潜心研究中药,救治村民,更意识到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在狭小的实验室里,他与学生和同事一道苦苦求索七年,终于探索出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路。

尽管是校园剧,由医学院自编自演,演员清一色都是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师生,但 《清贫的牡丹》在申城早就小有名气。2012年,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建校60年时,《清贫的牡丹》 首次登上舞台,震撼了师生与校友。2014年11月18日,作为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扶持的上海首场校园原创“大师剧”,《清贫的牡丹》 被搬上更大的舞台,获得上海各高校千余名师生如潮般涌来的好评。

该剧此后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新生必看的“开学大戏”,今年还以“牡丹剧社”的形式,长期招募医学院师生参排演出。“不管是什么医生,只要能解决问题”“为了病人,我不能只考虑自己”……王振义这些简单、朴实的话,首先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参演者。“也许我不能创造出辉煌成就,但我一定牢记这种牡丹精神,在我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愿助健康事业更完美!”市六医院姚又玲护士这样说。

“开学看话剧,思想得引领。”《清贫的牡丹》 也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独特的思政第一课,创新了思政教育模式,即思政课不只在课堂上讲,也可以在舞台上演。

昨天的演出现场,王振义院士对病人的负责到底,对科研的坚持不懈,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奉献,再次赢得观者热烈的掌声。话剧最后,剧中人物齐诵医学生誓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铮铮誓言令人动容。

作曲家朱践耳去世,享年95岁,遗体捐赠医学研究
"努力一暑假 开学当学霸" 学生暑假被玩坏?
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一集今晚播出
大学生买TFboys演唱会二手门票三次被骗 损失千元
1500不够花,大学生活费多少合适?
部编版语文教材9月启用 小学生先识字再学拼音
我国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 生活方式不健康成主因
麦当劳明年开始全球逐步停用抗生素鸡,中国不在第一批名单
根植“中华骄傲” 上好《开学第一课》
沙溢晒安吉背第一首诗 痴痴对着镜头傻笑超可爱
开学第一课,安全记于心
开学第一课,满满正能量
教育部统编教材启用 申城开学第一课着力打好中国底色
开学第一课:了解校史,读懂中国
上海创意产业博览会全球征集吉祥物
用自身所学,为医学事业奋斗一生
小学要求女教师化淡妆上课 家长:或让学生分心
新高考试点学生"弃物理"成趋势
学生资助更精准,杜绝“校园贷”
从多个“第一次”重读艺术大家
“自时代”大学生该如何自我修炼
导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这座城市投资900亿建中国第一神盘可容纳35万人居住
上好思政第一课,开启人生新篇章:上海商学院举行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
探索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医学传播 中国医学传播智库在沪成立
国庆长假第一天铁路客运迎来出行高峰
秋季必去 “上海第一花园马路”你去逛过么
解决医学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 上海广慈—思南医学健康创新园区启动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