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医学传播 中国医学传播智库在沪成立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上医治未病,让更多人了解医学常识,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又可节省大量医疗费用。可医学知识浩如烟海,如何精准传达到所需要的人群?日前,国内首个医学传播智库———中国医学传播智库在沪成立,希望在探索医学传播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上,进行更多有益尝试。
“国家营养膳食指南提出‘少油少盐’的健康饮食建议,而最近却有不严谨的论文鼓吹‘高脂饮食更健康’,还让不少人信以为真。”该智库主要发起人之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委、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说,目前健康传播领域存在着专业医护人员作为传播主体缺乏、传播平台众多却良莠不齐,以及健康科普效果缺乏评价机制等三个突出问题,如何实现医学科普的学术化、传播规则的标准化、效果评价的科学化,是主流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和媒体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该医学传播智库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人民网、“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汇集了一批国内权威医学专家、科普作家和媒体人,共同干预引导健康科普工作,期待形成新的医学传播学术理论。
精准,是健康知识和理念传播的一大关键。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双苗说,正在广东湛江推广的健康科普扶贫,就是一种针对特殊人群的健康精准传播尝试。在湛江的贫困人口中,约有3/4是因病致贫。“要脱贫先要治愈,防病也是防贫的重要一环。”他说,贫困地区科普发展水平低,健康科普工作不接地气,这些地区往往成为“伪科普”的重灾区。2011年,王双苗发起了“义工幸福银行”,迄今共招募3300多名义工,为20万患者服务8万小时,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健康知识普及水平。
儿科医生余高妍在网上创立了“虾米妈咪”科普品牌,专注于介绍非常实用且操作性强的科学育儿知识,受到了大批新手妈妈的追捧,其文章单篇阅读量超20万人次。从刊发文章,到短视频,再到针对读者群需求开发的儿童急救知识课程,都是对健康精准传播的一种探索。
“达医晓护”总编辑、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曾以骨科的医学科普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他正准备开发脊柱及关节操的微视频。同时,“达医晓护”还在探索楼宇医学科普,专门针对写字楼里白领的健康需求,介绍相应的保健知识。王韬说,智库还将探索医学科普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了解科普成效,并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