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连接思维”,掌握未来学习主动权

2017-09-15信息快讯网

 

懂得“连接思维”,掌握未来学习主动权-信息快讯网

■郑钢

当下,教育给予“未来”前所未有、超乎异常的关注,人们纷纷畅想未来的学校和教育模式,希望教育能与时代保持同步。

回想30多年前,那真是信息时代的“刀耕火种阶段”。1983年1月,ARPANet(注:为互联网前身“阿帕网”)和美国防部才正式使用TCP/IP标准,互联网刚刚起步,还远未“飞入寻常百姓家”,只由科研机构和军队使用。而今,我们已经步入移动互联时代,呈现智能化和交互性等特征。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了马路;家里的门能够识别主人的声音,自动开门……人们对于“未来”,界定越来越困难,理解越来越迷茫。当我们在思考和憧憬未来的时候,“未来”已经潮鸣电掣,绝尘而去,成为“历史”。

然而,冷静分析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一股社会力量在有力推动社会发展,那就是“连接思维”:物与物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

在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从来没有大规模的社群联系和迁移,严守方寸之地,拒绝连接和交往,生产力非常落后。之后,人类开始迁移,发明开始出现,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人类进一步互相连接和密切联系的表征。至今天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人类其实从来没有在这样一种互相联系中生活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连接已经融入骨髓经脉、血肉肌理。

人的个体发展也同样如此。一方面,人内部本身具有系统性和连接性,只有人的头脑、精神、心灵和身体的系统发展和互相关联,才能成就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当我们逼迫孩子拼命刷题,到处补课时,却忽略了他们成长系统内部的连接和贯通。还有一方面,孩子的成长是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缺少与外部世界连接的孩子,常常是脆弱和单薄的。

因此,人的社群交往和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尤为重要。就像“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今年5月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所说:“我们都从我们的社群中获得意义。无论我们的社群是邻里社区还是运动小组、教堂或音乐团体。他们给我们归属感,我们属于群体的一部分,我们不是一个人;社群给了我们扩大视野的力量。”

教育能应对时代的挑战和变化吗?

10年前,全球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埃克森美孚 (石油业)、通用电气 (制造业)、微软 (软件业)、花旗集团 (金融业)、美国银行 (金融业);而今,取而代之的是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这五家公司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基于技术、人和物的连接系统。连接系统越强大,越细致、越顺畅,其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在智能化时代,工作也正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到2020年将有510万个职位被高技术替代,主要来自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

传统的工作正在快速地消失,而不为人所知的工作正在汹涌而来。未来工作的共性就是需要深度知识,深度知识不是简单地重复、复制原有的旧知识,而是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创生新的知识。知识连接越紧密,生命力就越强。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前不久提出了关于教育创新的新理念,那就是“万物互联”:学生需要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联。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孩子难以记住孤立的某个重要人物或概念定义,却能在生活场景的理解和应用中轻而易举地记住;很多孩子无法熟记长篇累牍的经典名篇,却能在立体化的图文联想、连接中轻车熟路地将其“拿下”。

学习真的必须在教室里发生吗?

很多知识,如果没有发生连接,从单独的视角来看,是没有生命的、枯燥的毫无意义的。即使学生今天花了很多时间去记忆和背诵,过几天常常会忘却。这是浪费生命和时间。对于社会来说,知识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是越来越陈旧,更不要说创生知识。

知识的连接常常是因为人与人连接而产生最大的效益,这就是团队合作的力量,知识的互补性和创造性就在团队合作中应时而生。

因此,一所学校应该与外部世界保持积极的连接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个外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创新的整个世界,是学校保持生机的源泉。创新企业、社区、工作、政府部门、大学、自然世界、博物馆……这些力量会不断滋养孩子的成长,促进学生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连接,激荡共生,良性互动。

目前,美国一种新型学校方兴未艾,那就是博物馆学校 (MuseumSchool)。此类学校以博物馆教育与学校课程连接为标志,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把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结合在一起。有的甚至直接将学校办在博物馆,馆内展示场所就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藏品就是学生的学习资源。比如怀俄明州的大激流公共博物馆学校,就将学校办在博物馆里。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式也很另类:教师直接将课堂搬到展厅;当学生学习数学中黄金分割点,厅内的古建筑模型就是现成的教具;历史课上,他们从展品中追寻历史的足迹和脉络;每一学期还安排一周时间,学生不用到教室学习,就在博物馆内进行主题探索……

还有如今非常火爆的STEAM课程,也是不同学科间知识连接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项目化制作和学习中,

从生活世界的现实问题出发,用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知识去动手实践。这样的模式下,学科间的壁垒不再存在,边界变得模糊,不同学科的知识以问题或主题为核心,相互连接、融合、贯通,使得学习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而是创造知识。

在“连接思维”下,教师职业将迎新挑战?

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得、储存、交流和使用信息、知识的方式———这一方式对教师的角色同样提出挑战。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以后学校将不再存在,教师的职业也将消失。其实,这种观点危言耸听,忽视了智能化、连接化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在连接思维的教育方式下,教师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与学生坐在一起,连接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教师去协调。当跨学科教学时,缺乏人的连接和介入,知识依旧是冷冰冰的。教师的价值是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有整合价值的教学内容,具备这样的驾驭能力不仅要有学科知识,还要有跨学科整合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远远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素养,当我们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候,教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连接思维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处于中心。

“教育是什么?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不管处于何种时代,永远都应该被教师奉为圭臬,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为上海市高东中学副校长)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