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食”光里的味道!老上海人爱吃的单双档都在这里!
说起传统老上海美食
除了馄饨、小笼包、葱油拌面之外
单/双档也算一个吧
虽然低调地存在着
但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却从未退过场
一颗油面筋,一个百页包,一把粉丝
再撒上少许胡椒粉,看似清水寡淡的一碗
却是鲜至灵魂
小资君有时还会想念起
放学后,在老式石库门的小吃铺里吃碗单档的光景
厚厚的
面筋和层层的薄百页里
肉馅虽然不多却很鲜,在晚饭垫个小饥
那是刚好不过的
“胶南小区油豆腐”
想吃一定要熟人带路,门面有些破烂,却有着记忆里的排档感,一锅一锅的点燃这里的人间烟火,。和其他家不同,这里的单档是用砂锅装的,旧旧的锅物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时光“烙印”,盛满了鼓鼓的油面筋和百页包,很多很多的油豆腐,细细的龙须粉丝晶莹透亮。
再随手加上一把鸡毛菜的点缀,就像妈妈煮的汤那样,有一种家庭锅物料理感!还可以加鸡蛋(鸡蛋可以自带哦~)温暖又亲切。食材间的惺惺相“吸”,慢慢熬煮出鲜润的汤汁,喝完,完全不会口干哦!让人意犹未尽。
友情提示:想吃小伙伴要趁早,基本到晚上5、6点,食材当天卖完就没有了哦!
地址: 胶南路88号胶南小区后门(近东三里桥路)
营业时间:6:00~18:30
“砂锅小馄饨”
小有名气的网红店,在一家破旧简陋的小平房里,但一开就是十多年了,做的是街坊生意,只买小馄饨、粉丝汤和单/双档。铜板价格,好吃暖心。用得是搪瓷锅,虽然搪瓷锅烧得既已经发黑,但阵阵滚烫烫的热气,让人未先尝,心已暖~让儿时的记忆感一泛滥就涌上心头。
除了油面筋和百页包之外,还有超级吸汁入味的油豆腐、再配以香菜紫菜提味,最后撒上些许榨菜,鲜上加鲜!吃得小资君额头和鼻尖直冒幸福的微汗!大胃王的小伙伴如果没有吃饱,还可以加小馄饨在哦!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阿姨一般在下午1点前就收摊了,想吃请早起哦~
地址: 徽宁路84号(近普育西路)
营业时间:6:00~13:00
“又一村”
小资君从小吃到大的一家店,延续着国营单位的风格,阿姨爷叔们个个雷厉风行,麻利地将百页包、油面筋和粉丝放入“鲜”气滚滚的大锅里汆烫,心里自带秒表,迅速捞起配以一勺汤,一碗满满的单档就上桌了!
油面筋和百页结个头适中,油面筋带着韧劲,内馅的肉丸紧实鲜润,而一层层百页包则是吸收了灵魂的汤汁,一口咬下混合着肉糜的鲜嫩,层层豆香柔情绽放舌尖!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粉丝稍稍欠了那么一点火候~略硬了一些!
地址: 四平路591号(近新港路)
电话:021-65084002
营业时间:5:00~21:00
“莱莱小笼”
这家老店,以小笼和馄饨为主,走得的豪放派路线,个头饱满结实!所以这里的单档也受其影响,分量也是非常实诚,用的是砂锅装的,放入青菜点缀,就更像是一碗暖汤,丰盛的视觉感,把眼睛都喂饱了!往上冒的袅袅热气里带着淡淡的鲜味!
虽然相比这里汤汁金黄醇鲜的蟹粉小笼包,这碗单档的也许稍显示逊色!但一口咬下油面筋和百页结,即是湿润润的鲜嫩感,配以清澈的汤底,这一碗吃出了清爽怡人。
地址: 天津路504号(近食品一店后门)
电话: 021-63520230
营业时间:8:00~20:00
“大富贵”
中华路上的总店,很多食客都是资深粉,从小吃到老,一代代的以吃传承,就算吃过了山珍海味,在很多上海人的心里总有一亩田是要留给它的。
虽然这碗单档在众多小吃里稍显势单力薄,但会吃的“老切客“总会把它当作一碗汤品,配上一碗葱油拌面,吃得是“交关色以”。油面筋和百页包长得都很“结棍”~!肉糜塞得满满当当的,鲜而不腻,再撒上一点鲜辣粉,怡人的鲜,会让人一勺勺统统喝完的。然后打着幸福的饱嗝~
地址: 中华路1409号(近梦花街)
电话:021-63770322
周一至周日:10:30-14:00 16:30-20:30
“富春小笼”
这一碗老字号里的双档是温暖牌的,带着老客勒们留恋着的传统味道。
油面筋软硬适中,柔软中带着家小小的Q弹,就像在吃包心贡丸那样可爱,薄薄的百页包多汁入味,肉糜紧实鲜润,带着肉香味,青葱点缀让看似寡淡的清汤,多了份鲜香清爽,和记忆里那份动情滋味重叠在一起,每一口都让人无限回味。
地址: 愚园路650号(近镇宁路)
电话:021-62525117
营业时间:6:00~24:00
“小杨生煎”
小资君觉得最好找到单档的饮食店,是小杨生煎了,虽然统一出餐的装盘,少了些人间烟火,但实惠味美的高性价比,一直深受食客们的青睐。
这里的单档味道总体还是不错,油面筋带着一丝嚼劲,百页包层层地吸收着汤汁的鲜,内馅的肉糜大小适中,一口咬下,不肥不腻~只是汤汁少了一些感性的鲜,建议可以加点调味料,辣椒酱或是胡椒粉,口味会更过瘾哦!
地址: 吴江路269号湟普汇2楼(多家分店)
电话: 021-61361391
营业时间:10:00~22:00
圆圆的油面筋和长长的百页包
就像童年里《没头脑和不高兴》
这一对好朋友是缺一不可的
它们用独一无二的美味
成就这一碗单/双档
生动地活进了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