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 党建篇·“1+6”文件引来基层治理“一池活水”

2017-10-17信息快讯网

 

喜迎十九大 | 党建篇·“1+6”文件引来基层治理“一池活水”-信息快讯网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自2013年开馆以来,吸引了一批批参观者,成为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和基层党建展示的重要窗口。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祝越

【党建亮点】

全市统一停止街道招商引资,“解套”了的街道干部们有了更多精力,“眼睛向下”服务居民;得益于“1+6”文件的社会组织更有底气和活力,为社区服务引来“一池活水”。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2014年一号重点调研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牵头,全面深入开展调研。2015年1月5日,调研课题形成的“1+6”文件正式发布。“1”是《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6”是涉及街道体制改革、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者的6个配套文件。

【基层探索】

让基层活起来、使基础实起来。2014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的“1+6”文件,全面绘制出新形势下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清晰图景。

目前,社会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形成了“一核多元”的区域化体制———以党组织为核心,行政单位、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机制;二是落实了一支队伍和两个平台的推进机制,全市组建了4万多人参加的专业化社工队伍,建立了网格化平台和“12345”市民热线服务平台;三是加强了区、街镇和居村三个层次的分工负责体系。

普陀区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身边,如今多了两名“90后”助手,新生力量的注入让她安心不少,“年轻人来了,班子青黄不接的隐忧缓解了!”

“1+6”文件突出强调“核心是人”:加强以居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队伍建设,对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提高薪资待遇,打通职业通道,让社区工作者有了“盼头”,更引来一批社会能人加盟。

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1+6”文件提出,要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并取消相应的考核指标及奖励,街道经费由区财政全额保障。依循这一要求,上海各区试点取消招商引资职能,探索建立新的街道运行机制,加快理顺条块关系。“现在可以一门心思给老百姓‘打工’了!”不少街道干部表示,以前为了完成经济指标,能人都去招商引资了,重心难以集中在为民服务上。如今指标“解套”,服务社区居民真正成了街道干部心中最重的一本民生账。

据了解,目前全市各街道内设机构已由原有的11-15个科室精简为8个,明确街道八项职能: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黄浦、宝山等区还梳理形成了街道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界定了街道行使职权、强化责任、优化服务的关系。

过去,单打一的行政资源难以覆盖社区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如何激发社区内各类主体参与治理的热情与积极性,是一道绕不过去必须直面的考题。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基础在形成共同参与的格局,重点在发挥社区中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作用,核心在建立协商治理的制度体系。

“1+6”文件出台以来,上海不少街道成立了社区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的善款源于社区、用于社区。活跃在社区的社会组织,更在多元共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位于普陀区的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借助“绿洲食物银行项目”,从农场、食品制造商、食品零售商和个人那里募集食物,采用专业的运输、分类和存储,通过社区和慈善组织,把物资送到弱势群体手中,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不少社会组织负责人表示,“1+6”文件中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和“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指导目录”,使他们服务社区的方向更加明确。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