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重现“浪打浪”美景:经十多年治理,曾经急剧恶化的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四处野鸭和菱藕啊,秋收满畈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描写了湖北第一大湖洪湖的美丽景色与丰富物产。
然而,这一景象由于过度围垦和养殖,洪湖的生态遭到较大破坏而消失。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洪湖水质得到很大改善,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群结队的鸟儿在夕阳的余晖中盘旋,不时俯冲水面觅食,“洪湖水,浪打浪”美景再现。
党代表照片推介洪湖生态巨变
“第一张照片是洪湖拆围前,湖里有很多栅栏,密密麻麻的长竹竿将湖分割成很多小块,一些渔网布置在湖中。”
在十九大湖北省代表团驻地,来自湖北省洪湖市滨湖办事处船头嘴村的村医谢爱娥代表兴致勃勃地向媒体记者与其他代表介绍她带来的三张巨幅照片,照片反映的是洪湖生态环境变化。
“看,第二张是拆围以后湖中的栅栏和渔网不见了,湖水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第三张里面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住进了上岸后的渔民。”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船头嘴村位于洪湖大湖中央,是由200多艘渔船600多位渔民组成的“船村”,渔民们分散居住在370平方公里的湖面上。
从1992年开始,谢爱娥和丈夫一直坚守在湖中心的一条“小船诊所”上给渔民看病。25年来,谢爱娥换了5条船,背坏了8个药箱,走过的水路长达8万公里,接诊病人3.5万人次。
2013年,谢爱娥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2014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今年,她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从2017年1月开始,洪湖禁止任何渔业围网养殖行为,全面实施退渔还湖,启动渔民上岸工程,以船为家的船头嘴村所有渔民全部离湖上岸住进了政府的安居房。
谢爱娥和丈夫也因此告别“小船诊所”,转移到岸上在滨湖办事处卫生院成立了一个工作室。
渔民上岸之后,洪湖市在各个渔民安置点设立了卫生所。在湖上生活了20多年,渔民们的船房在湖区哪里,谢爱娥都一清二楚。上岸后,船头嘴村的渔民被分在3个村居住,谢爱娥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在路上。
对此,谢爱娥表示,自己多走一点路不要紧,重要的是渔民上岸还了洪湖一湖碧波荡漾。她介绍,围网拆除以后,洪湖已经恢复了原来的生态,湖水变清,湖面变宽,环境变好,空气变清新。
渔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变:“原先他们住在水上,在交通、购物这些方面都很不方便。拆围上岸了,每户分得一套安居房。现在住在岸上,干什么事都方便了,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
谢爱娥介绍,她正在请示上级部门,在船头嘴村渔民入住的三个小区中心地段,建一个大型卫生室,继续更好地服务上岸渔民。
渔民全部上岸还一湖碧波荡漾
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湖泊、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水面约53万亩,享有“中南之肾”美誉。上世纪中期,洪湖水域辽阔,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湖中仅水生植物就有近500种,生长着57种鱼类、138种鸟类,每年驻足越冬的鸟多达几百万只。“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是写照。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围网养殖”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被引入洪湖,此后70%的湖面陆续被围网占领,昔日“浪打浪”变成“竿连竿”,18000多名以船为家的渔民吃住在船上。
过度开发加上各种污染导致洪湖生态急剧恶化,2004年的调查显示,洪湖鸟类仅余2000多只,水质急剧下降到四至劣五类,水禽和天然鱼类急剧减少,水生植物几乎绝迹。
洪湖生态恶化引发社会关注。为恢复洪湖生态环境,从2005年起,湖北对洪湖展开抢救性保护———省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实施拆除围网、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工程,创建阳柴湖核心示范区,组建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制 《洪湖湿地生态建设综合规划》 将洪湖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除试验区外其他水域绝对禁止开发……
2016年底,湖北决定从2017年1月1日起,禁止任何形式的渔业围网养殖活动,彻底拆除洪湖养殖围网,渔民全部搬迁上岸。
2017年3月,最后15.5万亩围网被永久性拆除,1997户渔民全部上岸定居,洪湖从此进入“人放天养、捕捞生产”生态渔业时代。
政府组织上岸定居渔民参加就业培训,收购渔民船屋资产,落实养老保险,渔民们在城里安家,大部分实现转产就业。
现在,洪湖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水质从五类上升到三类,核心区达到二类。最新调查显示,洪湖水生高等植物种类68种,水生动物703种,鸟类种群恢复到138个品种、50多万只,水生植被覆盖率重新达到90%以上。
10月12日至15日,消失近20年的第一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濒危植物野大豆和粗梗水蕨在洪湖被中科院测地所、武汉植物园专家团队发现。
(本报武汉10月23日专电)